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制作糕点常用Na2CO3或NaHCO3做膨松剂,同学们根据Na2CO3和NaHC...

制作糕点常用Na2CO3NaHCO3做膨松剂,同学们根据Na2CO3NaHCO3的性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究。

1NaHCO3Na2CO3性质差异的探究

[查阅资料]

物质

Na2CO3

NaHCO3

酸碱性

水溶液显碱性

水溶液显弱碱性

热稳定性

受热不分解

270℃时完全分解

溶解度

10℃

20℃

30℃

40℃

 

Na2CO3

12.5g

21.5g

39.7g

49.0g

 

NaHCO3

8.1g

9.6g

11.1g

12.7g

 

 

 

(实验探究)

①验证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差异:分别测两种物质溶液的pH值,请写出测定pH值的方法____________,测定结果:NaHCO3pH___________Na2CO3(“>””“<”)

②验证两种粉末的稳定性:观察到装置中__________(填“甲”或“乙”)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③利用溶解度的差异鉴别NaHCO3Na2CO3:小方同学分别取Xg两种固体粉末加入20℃10g水中充分溶解,通过观察现象区分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X可以是下列的___________

A2g       B0.96g        C0.5g      D3g

2)测定某NaHCO3Na2CO3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装置B中放有10g该样品(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①实验前测定装置D的质量为122.2g,上图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若没有装置E,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②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若没有装置A,造成测定结果_______(填“偏大”、“不变”或“偏小”)。在加热前,先对装置ABC(已连接)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上装置DE,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在停止加热后,仍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 乙 Ca(OH)2+CO2=CaCO3 +H2O A 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防止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中产生干扰 偏大 2NaOH+CO2=Na2CO3+H2O 偏大 排出装置中有CO2的空气 将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压入D中被完全吸收 【解析】 [实验探究] ①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确定溶液的pH;溶液的碱性越强,pH越大;故填: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②由图表关于两者的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可知:碳酸氢钠可以加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而碳酸钠不能,所以分析装置可知乙烧杯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该烧杯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 +H2O。故填:乙;Ca(OH)2+CO2=CaCO3 +H2O; ③20℃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度分别为21.5g和9.6g,那么在该温度下,10g水中最多溶解2.15g碳酸钠达到饱和,最多溶解0.96g碳酸氢钠达到饱和,因此可分别加入2g固体,充分搅拌后,若完全溶解则为碳酸钠,若不能完全溶解则为碳酸氢钠;故填:A; (2)①实验前测定装置D的质量为122.2g,上图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中产生干扰,如果没有E装置,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进入D装置,造成二氧化碳增多,结果偏大。故填: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防止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进入D中产生干扰;偏大; ②因为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装置A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由于反应前装置内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会使得测定结果偏大;在加热前,先对装置A、B和C(已连接)通一段时间的空气,再连接上装置D、E,目的是除去装置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影响实验结果;在停止加热后,仍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将装置B中二氧化碳全部赶入装置D中,否则实验结果会偏小;故填:2NaOH+CO2=Na2CO3+H2O;偏大;排出装置中有CO2的空气;将装置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压入D中被完全吸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想证明:稀H2SO4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实施和评价。

1)探究稀H2SO4NaOH溶液的反应。

当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______色。根据上述实验中颜色变化,确定稀H2SO4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探究上述稀H2SO4NaOH溶液反应后烧杯中的硫酸是否过量。

①根据上述反应过程中溶液变成无色,不能确定稀H2SO4是否过量,同学们又分别选取BaCl2、紫色石蕊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请你判断并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样,滴入适量的BaCl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H2SO4过量

方案二

取样,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

H2SO4过量

 

上述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填:方案一、方案二)。另外一个实验方案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下列药品或方法也能确定稀H2SO4过量的有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加入碳酸钠   B加入锌粒   C加入氢氧化镁   D测定溶液pH

 

查看答案

氧化铜有多种用途,如用作玻璃着色剂、油类脱油剂等。为获得纯净的氧化铜以探究其性质,某同学用工业硫酸铜(含杂质)进行如下实验:

1)制备氧化铜

①步骤的目的是除不溶性杂质,操作是__________

②步骤ⅡⅠ的目的是得到CuSO4·5H2O晶体。操作顺序是b→_________________→d

a过滤       b加热浓缩       c冷却结晶       d洗涤干燥

③在CuSO4·5H2O晶体最终转变为纯净CuO的过程中,观察到蓝色晶体先变为______色,最终变为________色。

2)探究氧化铜的性质

①取AB两支试管,往A中先加适量CuO粉末,再分别向AB中加入等体积的3% H2O2溶液,只观察到A中有大量气泡,该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CuO的作用是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②取3.2g CuO粉末,隔绝空气加强热,除产生一种无色气体外,还残留2.88g砖红色固体,则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用过氧化氢溶液和用高锰酸钾制取O2的方法,两者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填

写编号)。

A发生装置相同                  B都可用MnO2作催化剂

C反应的基本类型相同            D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成分相同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___________端进入(填“c”或“d”)。

5)实验室常用装置C代替装置B制取气体,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 ,下列反应适用于该装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大理石和稀盐酸

②碳酸钠固体和稀硫酸

③锌粒与稀硫酸

④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粉末

6)有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室制取CO2装置,该装置是否具有C装置的作用________(填“是”或“否”)。

 

查看答案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应注意营养均衡,膳食合理。

1)有些青少年不爱吃蔬菜、水果,影响生长发育,这主要是由于摄入________(填序号)不足而引起的。

①维生素   ②油脂   ③蛋白质

2“××糕点主要营养成分如表所示。请根据该表回答。

①所含营养素中属于无机盐的是___________,没有列出的一类营养素是___________

②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摄入的油脂不超过60 g,由此计算,每日食用该糕点最多不应超过_______g

β—胡萝卜素的化学式为C40H56,则CH元素质量比为______500 g该糕点中含有β—胡萝卜素_______mg

 

查看答案

食品包装与大家的生活紧密相连。

1)市售榨菜、豆腐干等食品采用真空包装,因缺少______,起到防止食品变质的目的.

2)茶叶、肉松、膨化食品等包装中充有氮气,这是利用氮气________,防止食品变质。

3)可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是聚乙烯,其中聚乙烯________有机高分子(填“是”或“不是”)。随便丢弃塑料会造成“白色污染”, 写出一种有效防止白色污染的措施是______

4)金属包装常见的有铝箔、铝罐和铁罐等。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__________性,铝比铁难锈蚀的原因是表面易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