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某品牌食用纯碱的纯度,取该食用纯碱样品11g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时间/s | 0 | 20 | 30 | 40 |
装置+药品的质量/g | 171.0 | 167.0 | 166.6 | 166.6 |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g。
(2)计算该品牌食用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1%)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用块状大理石(其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和10%的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他们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发生装置中仍有固体剩余,可是却不再有气泡产生,对此小组同学产生了疑问,并继续探究。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猜想假设)猜想一: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二:大理石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即剩余固体只是杂质);
猜想三: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先用洁净的烧杯A取反应后的清液,并用烧杯B、C配制CO2水溶液和CaCl2溶液。(如图所示)
实验1:用三支试管各取试剂X少许,分别向其中滴加A、B、C三种溶液,溶液A、B均使X变为_______色,溶液C未使X变色。其中,试剂X为_______;溶液C不呈酸性。该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实验2:用pH试纸分别测溶液A、B的酸碱性,具体操作是: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____________对比。测得结果是:溶液A的pH=2,溶液B的pH=6。
通过实验1和实验2可得出结论“猜想一不成立”,即“反应后盐酸还有剩余”。
实验3:小明将反应容器充分振荡,使剩余固体与液体充分接触,观察到仍无气泡产生。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三不成立”。
实验4:向实验3后的容器中继续加少量_________,又有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不再产生气泡,仍有固体剩余。由此得出结论“猜想二不成立”。
(得出结论)根据以上探究活动可知: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组同学讨论,又是出新的观点“可能是盐酸浓度太小,反应太慢,无法观察气泡产生”。并设计实验5:当实验4中观察不到气泡时,测得容器中溶液的pH为a;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其pH为b。若a_______b(选填“>”“<”或“=”),则该猜想成立。(由于稀盐酸浓度较小,其挥发性对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运用简单装置制取气体”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技能之一。
(1)化学小组组装了如图所示制取气体的装置。其中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
(2)要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你选择的制取和收集氧气的装置为_________(选填序号),实验中会出现的意外现象是____________。
(3)利用你选择的装置收集一瓶氧气,并进行铁丝燃烧实验。如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选填序号)。
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集气瓶中没有装满水;③导管未伸到集气瓶底部;④导管刚冒气泡就收集;⑤铁丝未打磨
(4)在实验室制取氢气或二氧化碳均可用到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选填序号)。
(5)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氧气,在曲颈瓶中装有硝酸钾(固体)和浓硫酸(液体)的混合物,置于火炉上加热,产生的氧气用动物膀胱收集。该实验的发生装置选用上图中装置______(选填“A”“B”或“C”)替代最合适。
(6)15%的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O2,上图中的发生装置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欲利用15%的H2O2溶液制取O2,则下图所示装置中最合理的是_____(选填序号)。
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如图所示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是常用的补钙剂,D是黑色粉末,G是蓝色沉淀。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物质属于__________(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写出实现转化③⑤的化学方程式:
转化③__________________;
转化⑤__________________。
(3)转化②属于____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4)图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
(5)F的水溶液中的阳离子是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
(2)P点的含义____________。
(3)t2℃时,把20g固体甲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g。
(4)欲将t2℃时丙物质的不饱和溶被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可采取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____。
(5)乙物质中含有少量甲物质,若要提纯乙,一般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
(6)将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选填序号)。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乙>丙>甲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雄方式。
(1)已知氨气(NH3)在纯氧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水,如图所示是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乙、丙中缺少某些粒子。
①要把乙、丙中缺少的粒子补齐,下列选项中合适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②写出一条以氨气作为燃料的优点__________。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y=________,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电子(选填“得到”或“失去”。下列化学式中能表示其氧化物的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H2O B.Na2O C.CO2 D.M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