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请根据图示回答实验问题: (1)图甲是简易净水装置,该装置_____(填“能”或...

请根据图示回答实验问题:

1)图甲是简易净水装置,该装置_____(填不能)将河水变为纯水。

2)图乙所示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的实验,实验中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_____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硬水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

3)图丙向试管中通入CO2,当出现_____现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质刚好完全沉淀。

4)图丁用玻璃棒蘸硫酸在白纸上写字,放置一会儿发现用_____(填)硫酸在白纸上写的字变黑。结论:同种酸由于_____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不能 等体积 出现浮渣和较少的泡沫 红色恰好消失 浓 溶液浓度(或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 (1)图甲是简易净水装置,该装置只能过滤不溶性杂质,不能将河水变为纯水,因为纯水中含有可溶性离子; (2)图乙所示是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的实验,实验中把等量的肥皂水分别滴加到盛有等体积的软水、硬水的试管中,振荡,硬水中出现的现象是:浮渣和较少的泡沫; (3)图丙向试管中通入CO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变为中性,当出现红色前消失的现象,表明石灰水的溶质刚好完全沉淀。 (4)图丁用玻璃棒蘸硫酸在白纸上写字,放置一会儿发现用浓硫酸在白纸上写的字变黑。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结论:同种酸由于溶液浓度不同,它们的性质不完全相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几种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时。应选用的装置(从装置A~D中选择)是_____,(填字母),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将E装置和F装置连接。可以测量氧气的体积,氧气应从_____(填“a”“b”)口通人。.

4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从装置A~D中选择)是_____;实验前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其目的是_____;实验结束时要先_____,再_____,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

5)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气气时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6)用向上排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而检验氧气的方法是_____

7)若利用E装置来干燥氧气,则应将E装置中的水换成_____,气体从_____(填 “a”“b”)端通入。

 

查看答案

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其中B能供给呼吸,C是一种最常用的溶剂,D是黑色固体,E溶液呈蓝色,(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 B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

2 F物质的一种用途为_____

3)写出D→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A→C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_____

 

查看答案

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无色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

A 高锰酸钾  B 汽油  C 面粉  D 白糖

2)如图所示,若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铵固体并使之充分溶解,在试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①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

t2°C时,物质a的溶解度与物质_____的溶解度相等。

t3°C时,把80g物质a加人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溶液(填饱和"不饱和)。

t3°C时,将等质量ab的饱和溶液降到t1°C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a>b  B a=b  C a<b  D 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

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长期饮用硬水对健康不利,生活中常用_____的方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2)把磨好的豆浆倒在纱布袋中将渣和浆分离,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操作。

3)自来水厂常利用_____的吸附性,除去水中的异味。

4)铁制品表面涂一层油漆能防锈蚀,其原理是阻止了铁与_____接触。

5)下列图标表示国家节水标志的是_____

6)医用生理盐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氯离子,请画出Cl的离子结构示意图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各图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1,电解水

B.2,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C.3,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D.4,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钙溶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