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上,战神班的同学们分成两组完成“燃烧的条件”的相关实验探究活动,请你加入他们!
(实验目的)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原理:
(实验设计)
(1)(甲组实验)
①如实验A所示,对于水和酒精来说,探究的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
②生活中,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据此推测,实验B中先燃烧的物质是_____(填“木屑”或“煤粉”);此实验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其_____;
③若将B实验中的木屑换成与煤粉等质量的煤块,二者中_____(填“煤块”或“煤粉”)燃烧更加剧烈。
(2)(乙组实验)
①实验A中设计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所探究的条件和甲组中_____(填“A”或“B”)实验相同;
②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_____。
(3)(交流合作)
①在两组同学所设计的实验中,_____法的思想贯穿始终;
②为了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两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冰提出:蜡烛然撒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且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蜡烛火焰应该由下至上熄灭。请你对他的说法进行评价_____;由此实验,给你在火场逃生中的启示是_____。同学们经过上述探究与合作,体验了其中的乐趣,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隔绝氧气
D.图书档案起火,用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如图使用打火机时,按下开关释放液态丁烷,电火花引燃丁烷气体;松开开关停止释放丁烷,火焰熄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按下开关,丁烷分子的体积变大
B.电火花引燃丁烷时,使丁烷的着火点升高
C.松开开关时,丁烷分子停止运动
D.火焰熄灭,是因为断绝了丁烷的来源
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防灾减灾日”,了解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有利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关于火灾、灭火与逃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火车
B. 遭遇火灾,如果火势较大,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
C. 生活中常用水来灭火,其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D. 从火场中逃生时,应有序撤离着火区域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请你参与并回答下列问题。
(发现问题1)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火焰的明亮程度不一样,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1)猜想①:蜡烛中可燃物成分不一样;
猜想②:_____。
(发现问题2)同学们用蜡烛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发现蜡烛熄灭后,回流到集气瓶中的水远小于瓶容积的五分之一.是什么原因所致呢?
(猜想与假设2)猜想①:蜡烛燃烧产生CO2气体;
猜想②:_____。
猜想③:_____。
(实验验证)将蜡烛点燃后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瓶中的氧气含量,数据如图1。
(深入探究)蜡烛燃烧产生的CO2可能是影响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请你设计方案证明集气瓶中蜡烛燃烧生成的是CO2:_____
(拓展探究]某同学用氧气传感器定量测定密闭条件下足量红磷燃烧时氧气的含量变化,如图2,在110秒时氧气的含量有所上升,接着再慢慢下降最终维持在8.85%左右.你对氧气最终含量不是0%而是8.85%左右是怎么理解的?_____
对比蜡烛和红磷实验的结果,发现用红磷实验时密闭容器中最终氧气的含量更低,对此你有什么认识?_____
甲、乙、丙三个试管分别注入同体积不同温度的水,分别放入相同质量的白磷(着火点为40℃),如下图所示:
问:试管甲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其原因是_____。
试管乙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其原因是_____。
试管丙内白磷能否燃烧_____,其原因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