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和乙的溶解度如下表,20 °C时,将甲、乙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人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g | 甲 | 35.7 | 36.0 | 36.5 | 37.3 | 38.4 |
乙 | 13.3 | 31.6 | 63.9 | 85.5 | 110 |
(1)40°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
(2)烧杯1中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乙物质中含有少量的甲物质,通过_____方法可以提纯乙物质。
(4)将温度升高到80°C,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_____(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判断”)(不考虑水分蒸发)。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定温度下,向100 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NO3的质量与所得到的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40 g
B.该实验过程中烧杯③④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②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④烧杯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课堂上老师按图Ⅰ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1)图I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同学们按图Ⅱ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2)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_____;图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B 试管中_____,C试管中_____。
②除了证明分子运动,由此实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
根据如图所示列举的初中常见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用C装置收集氧气后验满的方法是_____。
(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F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 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和木炭
C 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D 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O2、O2、CO2和稀有气体
(4)图F所示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宇表达式为_____,该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
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仪器A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10~15滴)。A的名称是:_____,其用途是_____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___。
(4)某同学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_具有挥发性。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于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16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比较容易_____(填“得”或“失”)电子,该元素属于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_____;该周期中,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变化规律是_____。另外在第三周期中,元素类型的变化情况是:从左到右由_____元素过渡到_____元素,并以稀有气体结尾。
(3)写出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符号各一个:阳离子_____,阴离子_____。
(4)下列各组元素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_____(填标号)。
a.C和N b.Be和He
c.Al和Si d.F和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