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的中和反应,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探究1: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1)甲组同学向盛有10 mL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人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向烧杯中逐滴加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至溶液由_____,说明氢氧化钙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请写出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探究2: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后的溶质成分
乙组同学对甲组同学实验后的溶液成分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烧杯中无色溶液的溶质除了酚酞还有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CaCl2 猜想二:CaCl2、HCl 猜想三 :Ca(OH)2、CaCl2
小组同学经过分析得出猜想三不成立,原因是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人适量硝酸银溶液 | _____ | 猜想二成立 |
②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_____溶液 | 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
[反思交流](1)实验 方案①_____ (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二成立的结论,
(2)为验证猜想二成立,还可以选择的物质是_____ (填字母)。
A 锌粉
B 氢氧化铜
C 铜粉
A、B、C、D、E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D为蓝色沉淀,E转化为D时还会生成一种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请回答。
(1)物质A具有_____性,可用来作导线。
(2)E→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D→B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4)物质E的一种用途是_____。
甲和乙的溶解度如下表,20 °C时,将甲、乙两种固体各18g,分别加人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可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C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g | 甲 | 35.7 | 36.0 | 36.5 | 37.3 | 38.4 |
乙 | 13.3 | 31.6 | 63.9 | 85.5 | 110 |
(1)40°C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_____g。
(2)烧杯1中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乙物质中含有少量的甲物质,通过_____方法可以提纯乙物质。
(4)将温度升高到80°C,两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_____(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判断”)(不考虑水分蒸发)。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一定温度下,向100 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KNO3固体,充分溶解,加入KNO3的质量与所得到的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是40 g
B.该实验过程中烧杯③④中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②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D.④烧杯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5
课堂上老师按图Ⅰ装置进行分子运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所示,
(1)图I大烧杯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2)同学们按图Ⅱ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步骤1)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2)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
回答问题:
①实验中,E所起的作用是_____;图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B 试管中_____,C试管中_____。
②除了证明分子运动,由此实验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③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
根据如图所示列举的初中常见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①的仪器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填字母),用C装置收集氧气后验满的方法是_____。
(3)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F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 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和木炭
C 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
D 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NO2、O2、CO2和稀有气体
(4)图F所示装置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文宇表达式为_____,该实验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