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小组为测定某样品中碳酸钙(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含量,进行了如下实验(水和氯化氢的挥发忽略不计):取25.0g样品粉碎: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CaCO3+2HCl═CaCl2+H2O+CO2↑
(1)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是_____g。
(2)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_____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和小明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对氯酸钾制氧气进行了深人的探究学习。
资料:
①氯酸钾的熔点约为356°C,二氧化锰的分解温度约为535°C。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受热物质的温度一般约为400°C左右;
②不同配比是指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质量比;
③氯酸钾分解时,传感器测得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2)及不同配比时氧气浓度随温度的变化示意图(图3)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图2,氯酸钾分解温度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其熔点。
(2)分析图2,在氯酸钾分解前,传感器测得氧气浓度降低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分析图3,氯酸钾分解温度随物质配比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
(4)为证实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小华利用如图4装置进行如下表所示的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Ⅰ | 检查装置气密性 |
|
|
Ⅱ | 分别在“Y"形管两侧支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塞紧橡皮塞。 | 没有明显现象 |
|
Ⅲ | 分别用酒精灯先后加热二氧化锰氯酸钾,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左侧支管,可观察 到________,加热右侧支管,可观察到________。 | 二氧化锰受热不分解;氯酸钾受热较长时间后分解。 |
Ⅳ | 冷却后, 将“Y” 形管左侧支管中部分二氧化锰混人右侧支管:中,振荡“Y”形管加热,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 | 加热时间段与步骤Ⅲ木条很快复燃 | 用化学方式表示_______。 |
请回答:
①完善上述表格。
②步骤IV中,将二氧化锰混人右侧支管有余热的氯酸钾中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
③小华认为根据步骤IV的实验现象就能说明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但小明不同意她的观点,小明认为还需证明在此反应中二氧化锰的______和_________不变。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华完善了实验方案,最终验证了自己的结论。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在常温下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若用C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休应该从______(填“a”或“b")端通入。证明该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方法是_______。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可用D装置收集氧气,原因是______;若用C集气瓶内装满水后收集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A~F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B、C组成元素相同,C、D、E、F是不同类别的化合物,D和E的溶液均呈碱性,且E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一”表示相连的物质两两之间可以发生反应,“→”表示由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 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请回答: .
(1)F的类别_______;C的化学式_______B的用途_________。
(2)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②_________。
金属材料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用品中,主要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______(填字母)。
A铂金饰品
B铁锅
C铝导线
(2)为了验证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下列四种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填序号)。
①将铝、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
②将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硫酸铜溶液中
③将铜、银分别浸入到硫酸铝溶液中
④将铜分别浸入到硫酸铝、硝酸银溶液中
(3)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①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②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填化学式)。写出(3)中反应的任意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纯碱溶液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__色。
(2)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
(3)操作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__、过滤。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