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
C.加热液体 D.点燃酒精灯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汽油挥发 B.灯泡发光 C.燃放烟火 D.蜡烛融化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警示温室效应对人类的危害。空气中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汽
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31.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制取氧气。待完全反应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21.9g固体物质。
(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_____克,判断的依据是_____:
(2)计算31.5g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_____。(写出计算过程)
(3)21.9g固体物质中含有的物质是MnO2和_______(写化学式)。通过溶解、过滤、_____、干燥等操作可以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锰。
硼氢化钠(化学式(NaBH4),是一种安全车载氢源。
(1)硼氢化钠由3种元素组成;其中B、H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最简整数比);
(2)硼氢化钠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硼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
(3)质量为_____g的硼氢化钠中含有2g氢元素。
实验小组在探究“酸与碱能否发生反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请根据实验回答:
(探究实验一)酸能否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甲同学进行了实验一,能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同时测定反应后溶液的pH=2,说明酸能与可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实验二)酸能否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
乙同学进行了实验二,当滴入几滴稀盐酸后,发现试管②中无明显变化,于是得出“酸不能与难溶性碱反应”的结论。
丙同学对此产生质疑,并利用实验后的物质继续探究:
(分析)丙同学测定试管②中上层清液的酸碱度,读出pH=12,说明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
(解释)丙同学由此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验证)丙同学利用上述实验后的废液进行实验,将试管②中物质全部倒入一大烧杯中,静置,再将实验探究一所得溶液缓慢逐滴加入,说明酸能与难溶性碱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拓展)实验探究一、二中,反应均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丙同学将实验一所得溶液缓慢加入的过程中,除上述现象外,大烧杯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