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森林着火时,将火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保护好绿水青山。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森林着火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

B.我国森林覆盖广阔,可以随意砍伐林木制一次性筷子

C.进入林区,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随手丢弃山林中

D.随身携帶打火机进入平天山森林公园生火野炊

 

A 【解析】 A. 森林着火时,将火焰蔓延线路前的小片树林砍掉,可因缺乏可燃物,使火焰熄灭,选项正确; B. 我国森林覆盖广阔,但不可随意砍伐林木制一次性筷子,否则会导致植被面积减少,空气的净化能力降低,不利于保护环境,选项错误; C. 进入林区,将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随手丢弃山林中,会导致白色污染,选项错误; D. 随身携帶打火机进入森林公园生火野炊,易引发火灾,选项错误。 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种变化是

A.久置在潮湿的空气中的铁钉质量增加

B.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C.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烧碱质量增加

D.久置在空气中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查看答案

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到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A.冰块

B.洗洁精

C.面粉

D.蔗糖

 

查看答案

为了处理某硫酸厂废水中的硫酸,某实验小组取200g废水样品,在实验室用10%NaOH溶液处理,下表是随着NaOH溶液的加入,废水中的pH的变化情况。请回答: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

14g

16g

18g

所得溶液的pH

3.7

7

12.3

所得溶液的溶质

H2SO4Na2SO4

Na2SO4

X

 

1)当NaOH溶液质量加到18g,所得溶液中的溶质X_____(填化学式);

2)求该废水中含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查看答案

小明在登山的过程中发现山上的岩石是红色的,他根据所学知识猜测岩石中可能含有氧化铁,为了验证猜想并测定其含量,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一定温度下,CH4可将Fe2O3还原为单质铁,若温度控制不当,还可生成少量的Fe3O4

②单质铁和Fe3O4均能被磁铁吸引

(实验探究)

(1)小明利用A装置进行实验。在点燃酒精喷灯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CH4,目的是______

(2)小明将A装置中得到的固体经过水洗、过滤、干燥处理后,再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仪器a中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得出了岩石中含有氧化铁的结论。

(3)小明将反应后的B装置冷却到室温,根据量筒内水的体积V(产生气体的体积),通过有关计算求出了岩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评价反思)

实验后小明经过认真反思,认为:

(1)在实验中对甲烷的使用没有“物尽其用”,请你给出一条合理建议:________

(2)若B装置的固体含有一定量的Fe3O4,则会导致测得的岩石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比实际含量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变”),请你利用处理后的固体、CuSO4溶液、磁铁等试剂及用品,结合资料所给信息,设计实验证明是否含有Fe3O4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学校周边的小河中取了一定量的水样,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1)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取回的水样浑浊且有一股臭味.小方提出往水中加入适量的某种物质,搅拌后即可消除臭味,该物质是_____;再往浑浊的水中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拌后静置,小明认为将水样进行_____(写出一种实验操作的名称)可得到澄清透明的水样。

2)通过以上操作,得到的水中可能还含有其他杂质,若想得到纯度较高的水,你认为可选择以下操作中的_____(选填编号)。

A 蒸馏            B 加明矾            C 通入氯气消毒

(查阅资料)明矾[化学式:KA1SO42·12H2O]是一种常见的净水剂,它在水中离解出的离子主要有K+A13+SO42-

(提出问题)明矾中哪一种离子有净水作用?

(设计实验)小敏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在一杯浑浊的水中加入少量KCl,静置

烧杯中的水仍然浑浊

_____

在一杯浑浊的水中加入少量Al2SO43,静置

_____

A13+有净水作用

 

3)小林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你的补充实验_____

(反思)研究表明:河水部分水体污染是由于水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水质恶化,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的可能原因是_____。(答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