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实践活动中,某环保小组同学调查发现汾河某段水域附近有一座小型造纸厂,从该造纸厂造纸的过程中得知,造纸厂废水中可能含有NaOH、Na2SO4、 Na2CO3 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为检验该段河水是否受到了造纸厂的污染,同学们采集了该段水域的水样,对其成分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 Na2SO4 溶液呈中性。
[探究过程]
(1)甲同学检测了水样的酸碱度,具体操作是_____,由此得出该水样pH>7,于是得出废水中含有NaOH。
(2)乙同学取少量水样,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钡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于是得出废水中含Na2SO4。
[交流讨论]
通过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甲、乙两位同学得出的结论均不正确,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同学的实验进行评价:_____。
[继续探究]
接着,大家又重新整理思路,再次对水样成分做了探究: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步骤一 | 取少量水样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 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 (写 一个即可) |
|
步骤二 |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 | 观察到_____ | 水样中含有NaOH |
步骤三 | 向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 观察到白色沉淀全部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 水样中_____ |
[实验结论]
综上探究,该环保小组同学得出了水样的成分,并得出汾河该段水域受到了造纸厂污染的结论。
[反思评价]
步骤一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
[总结提升]
为减少造纸厂对汾河的污染,请你为造纸厂提一条合理化的治污建议:_____。
下图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的实验装置。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_____,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装置B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3)若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始终未观察到变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
(4)根据烧杯中的现象,可以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
A~E为初中常见的物质,其中A、B、C、D为不同类别的物质,D为造成温室效应的一种气体,E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一种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一种物质能生成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 D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 A→E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该反应能发生的原因是_____。
(3) 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下面两幅图是运用不同的化学反应原理生成氯化钠的过程,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_____有密切的关系。
(2)图2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1799年,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锡板浸在盐水里,发现连接两块金属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制成了世界上第一 块电池——伏特电堆。1836年,英国的丹尼尔对“伏特电堆”进行了改良,制成了如图1所示的Zn -Cu电池。
Zn-Cu电池几经变化,演变成现在的多种电池。其中用量最大的是普通干电池,其结构如图2所示。普通干电池电压随使用时间而下降,直至报废,所以也称为一次性电池。
给电池以反向电流,使电池电压回升,能反复使用的电池为“蓄电池”,铅酸蓄电池充电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纯电动汽车使用的就是各种蓄电池,其使用寿命与充电次数相关, 2-6年不等,靠充电桩直接供电。2018年,我国的电力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火电主要以燃煤为主。
燃料电池又称“连续电池”,即只要活性物质连续地注入,就能不断地进行放电的一类电池,专用于燃料电池电动汽车(如图4)。 氢燃料电池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靠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电能。电池的生产原料中含有汞、铅、镍等重金属,处理不当会造成污染。
(1)普通干电池使用的合成材料是_____。
(2)铅酸蓄电池在充电时能量的转化是_____。
(3) Zn- Cu电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4)目前,国家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使用。关于这一举措,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氢燃料电池汽车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
B 各种蓄电池的回收和处理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C 使用纯电动汽车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D 要想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改善环境,还必须减少火力发电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创立了“侯氏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其流程简图和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
已知:①母液中有一种铵态氮肥
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
(2)结合图2分析,图1反应1中NaHCO3作为晶体析出的原因是_____,从图2中还能获得的一条信息是_____。
(3)图1中得到的母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 (填离子符号), 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_____。
(4)从图2可以看出温度高于60°C,NaHCO3 的溶解度曲线“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