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图中①②③分别是钠、氯、硒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2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X、Y、Z、W是相邻的四种元素,对下列图示信息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③代表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
B.由①②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NaCl分子构成的
C.若W是②代表的元素,则X对应元素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一定是O2
D.若Z是①代表的元素,则Y对应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对下列事实或做法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事实或做法 | 微观解释 |
A. | 金刚石硬度大,石墨质软 | 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
B. | 体温计测体温时,水银柱升高 | 受热时,分子本身变大 |
C. | 煮沸能降低水的硬度 | 加热后,使水中Ca2+、Mg2+含量降低 |
D. | 氧气能助燃,二氧化碳能灭火 | 构成两物质的分子种类不同 |
A.A B.B C.C D.D
以下涉及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内容不能充分体现化学造福人类的是( )
A.单晶硅的应用 B.乙肝新药的研制
C.甲醇出租车的使用 D.十面“霾”伏的天
镁在国产大飞机“C -919”的制造中大显身手,小亮在实验室模拟“海水制镁”的原理来富集镁,他将25 g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固体混合物全部溶解于盛有70 g水的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63. 6 g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图象如图),过滤,称量滤液质量为147g,求:
(1)图象中m=_______g。
(2)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精确到0.1)____________
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组成的山洞中,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 CaCO3+ CO2+ H2O=Ca(HCO3)2。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们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是否能生成碳酸氢钠(NaHCO3)?于是他们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所含溶质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溶质为Na2CO3;
猜想二:溶质为NaHCO3;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猜想二______________(填“成立”或“不成立”) |
②取实验步骤①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一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三成立,证明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生成了碳酸氢钠。写出实验步骤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交流]碳酸氢钠的俗名叫___________ 。小明同学认为,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后,再向所得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就能证明一定有碳酸氢钠生成;小红同学对小明同学的结论产生质疑,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同学们回忆超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情景,结合上述知识,如果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下列哪一个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的碳酸钙沉淀与二氧化碳的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_________(填字母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