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老师观察到有如下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连接仪器 B.检查气密性 C.取用石灰石 D.验满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4个N原子:2N2 B.铁离子:Fe2+
C.2个二氧化硫分子 :2SO2 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下列有关生活中的化学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B.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抽油烟机
C.将生活垃圾露天焚烧
D.在路面和空地喷水有利于遏制雾霾产生
做完加热铜片的实验后,小明同学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取10g此样品,向其中分五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第五次 |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 20 | 20 | 20 | 20 | 20 |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 9.2 | 8.4 | 7.6 | 7 | 7 |
试回答下列问题:
(1)10g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计算所加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大理石与4%的稀盐酸做二氧化碳制取实验,请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当观察到试管中不再产生气泡时,发现固体还有剩余,小组同学对此进行探究( 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酸反应)。
[提出问题]不再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作出猜想]
猜想1:盐酸已经完全反应。
猜想2:剩余固体中无碳酸钙。
猜想3:生成物或杂质附着在大理石表面,阻碍反应继续进行。
[实验一]探究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有盐酸
(1)取上述反应后的清液,测得溶液pH=3,说明该溶液显_____________性,由此得出猜想1不成立的结论。
有的同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此结论不严谨,你认为这样质疑的理由是______。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通过实验1得出的结论不严谨,还需要通过完成实验2才能得出结论。
(2)另取洁净的试管,________________,测得溶液pH=5.6。
[得出结论]猜想1不成立。
[实验二]探究剩余固体中是否有碳酸钙
先振荡反应容器,使剩余固体与液体充分接触,发现仍无气泡产生,向容器中滴加少量4%的稀盐酸,发现又有气泡产生,且不再产生气泡时,仍有固体剩余。
[得出结论]猜想_______________不成立。
[分析讨论]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导致气泡不再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1)反应物的浓度也是影响反应能否进行的因素。(2)在探究反应后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
图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均为常见的化合物,图中“—”表示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其中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为氧化物,Z是紫红色固体,L为蓝色絮状沉淀。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种。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N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