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 12...

侯氏制碱法生产的碳酸钠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 12.5 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入 100 g 水,使其完全溶解。向所得溶液中加入溶 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B 点时,烧杯中溶液里存在的阳离子为_____(填写离子符号)。

(2)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_____(结果精确至 0.1 g)。   

(3)A 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具体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至0.1%)。

 

Na+、H+; 10.6g; 6.5% 【解析】 根据B点时盐酸过量分析解答;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解答。(1)由图可知,当滴入稀盐酸至B点时,加入的稀盐酸过量。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为NaCl、HCl,故存在的阳离子为Na+、H+;(2)由图可知,当滴入稀盐酸至A点时,加入的稀盐酸恰好与碳酸钠完全反应。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二氧化碳的质量为z。 Na2CO3 + 2HCl =2NaCl + H2O + CO2↑ 106 73 117 44 x 100g×7.3% y z x=10.6g y=11.7g z=4.4g (3)当滴入稀盐酸至A点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2.5g+11.7g-10.6g=13.6g;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12.5g+100g-4.4g=208.1g;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00%=6.5%。 答:(2)在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10.6g; (3)A 点时,求此温度下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6.5%。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学习小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组成有什么不同?

(查阅资料)

通常条件下,白磷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实验一:

1)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_,装入试剂,在医用输液袋中装入VmL气体,连接装置。

2)打开弹簧夹_____________,缓慢将袋中的气体全部排除。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V1mL。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弹簧夹 K1K2,再(填操作方法),以促使白磷迅速燃烧。 待瓶中气体冷却至室温,打开 K2。读出量筒中液体体积为 V2mL,其数值等于已反应的_________之外的气体总体积。

实验二:

4)把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测湿度)探头放入袋中,开始采集数据,然后向袋内呼出气体。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如图,表示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是___________(填“X”“Y”“Z”)。Y 的体积分数在 60s 之后逐渐减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数据处理)

5)实验一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氧气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___

6)实验二中,200s 时没有采集数据的所有气体的总体积分数为_________

(评价与反思)

7)有人认为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其它气体和杂质主要是指水蒸气,由实验二判断此说法是_________(填正确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测定蜡烛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先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按图示连接好仪器,点燃蜡烛,同时从a导管口抽气,一段时间后熄灭蜡烛,再分别称量蜡烛、装置Ⅱ、装置Ⅲ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浓硫酸有吸水性,氢氧化钠和氧化钙既可吸水,又可吸收二氧化碳)

 

蜡烛

装置Ⅱ

装置Ⅲ

反应前的质量/g

15.8

182.3

212.2

反应后的质量/g

14.4

184.1

216.6

 

(1)该实验中测得水的质量为_______g,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g

(2)由该实验数据计算,蜡烛中碳、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__

(3)装置Ⅱ和装置Ⅲ的顺序能否颠倒?_______(不能”)

(4)理论上,装置Ⅱ和装置Ⅲ增加的总质量大于蜡烛减小的质量,其原因是_______

(5)该实验能否准确测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____(不能”),理由是____

 

查看答案

图中A~M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且分别由H、C、O、Na、S、Cl、K、Fe中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B、C、E、F、M均由两种元素组成,B中两种元素质量之化为7:3.固态E叫做“干冰”;A、D、H均由三种元素组成,H在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G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已略去。

(l)写出化学式:G________,B________

(2)写出H→I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写出A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某同学在学习中构建了氮及其化合物的价、类关系图

(1)写出图中ABC点对应物质的化学式各一个:_____________

(2)与图中的点对应物质不相符合的化学式是____

(3)在纯净物中,根据___,可以把它们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4)氮气是由____(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5)完成鉴别硫酸钾和硫酸铵两种固体化肥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 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 A 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 托盘天平的指针______(选填向左向右)偏转, 原因是______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______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 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 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______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 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原子种类分子种类原子数目分子质量分子数目原子质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