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发现人体心肺血管中存在微量的硫化氢(H2S),它对调节心血管功能有重要作用.硫化氢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称为氢硫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化氢是由硫、氢元素组成的
B.硫化氢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的
C.氢硫酸能腐蚀大理石雕像
D.氢硫酸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科学家发现微量硫化氢可以调节心血管功能。下列有关硫化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研究化学物质应该一分为二看待
B.若硫化氢泄露时喷洒大量水,降低其含量
C.硫化氢属于一种混合物
D.硫化氢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
硫化氢是极危险的有毒气体,属于一种大气污染物。如果浓度到达一定量后足可以瞬间致人死亡。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下列有关硫化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硫化氢由氢、硫两种元素组成
B.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
C.硫化氢属于一种氧化物
D.硫化氢中氢、硫元素的质量比为1:16
硫化氢的化学式为H2S,是一种具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其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
A.-1 B.-2 C.+1 D.+2
每年世界上钢铁的产量很高,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生锈有弊也有利。一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月饼包装盒中的“脱氧剂”很好奇,他们观察到“脱氧剂”外包装标注的成分为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打开发现灰黑色的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红棕色粉末。
(资料获悉)①铁系“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铁能被氧气氧化,从而达到除氧保鲜的目的。铁被氧气氧化最终产物为红棕色的Fe2O3(其他产物忽略不计)。
②Fe2O3+3H2SO4═Fe2(SO4)3+3H2O; Fe+Fe2(SO4)3═3FeSO4。
③“碱石灰的干燥管”可以用来干燥氧气、氢气等气体。
④铁、活性炭、Fe2O3固体不溶于水,Fe2(SO4)3、NaCl、FeSO4固体能溶于水。
(探究目的)小组同学欲探究该“脱氧剂”是否已经失效,并测定10.00g样品各成分的质量,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假设所有操作没有损失)
步骤1:小刚用磁铁接近样品,发现磁铁吸引了部分黑色固体。
步骤2:称取10.00g样品于一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溶解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8.32g。
步骤3:按如图装置,将得到的8.32g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用电子秤称得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1g。
步骤4:将锥形瓶中反应后的液体过滤,并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1.20g。
步骤5:分析测算步骤4中所得滤液得知:滤液中溶质是硫酸和硫酸亚铁,且最后通过结晶分离出16.72g硫酸亚铁。
(交流讨论)
(1)由步骤1得出的结论是_____。
(2)步骤2目的是除去并测得_____的质量,得知该物质的质量为_____g。
(3)步骤4中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若没有经过洗涤,则称得的质量_____1.20g(填“>”或“=”或“<”)
(4)小刚认为0.11g差值即为H2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3.08g。小华提出在装置的a导管处应该再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他这样做的理由是_____。
(5)小华还认真分析题中所给资料,他认为用产生H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所含铁的质量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
(学生实验)小华将步骤3的装置进行了改进,重新称取10.00g样品进行实验,并准确测得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g。
(6)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10g该样品中各成分的铁和氧化铁的质量。(只写出结果)铁:_____g,氧化铁:_____g。
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制镁企业不能使用CO2灭火器作为消防器材”的问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
(1)二氧化碳的制备
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备CO2,写出仪器M的名称_____;组装时,帮助仪器a、b插入双孔橡皮塞的操作是:_____;若将长颈漏斗换为分液漏斗,其优点是_____。该实验选用CaCO3与稀盐酸制取CO2,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探究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兴趣小组同学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瓶内壁。同学们对镁与CO2反应的产物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
(查阅资料)
1.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
2.MgO+H2O=Mg(OH)2;Mg(OH)2是一种难溶性碱,在热水中溶解度增大;
3.MgC2+2H2O=Mg(OH)2+C2H2↑
(实验与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_____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实验操作:_____;实验现象:_____。若该猜想正确,此时Mg与CO2反应的类型属于_____。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