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验证氢气的可燃性 B.闻气体气味
C.移走蒸发皿 D.稀释浓硫酸
“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丝绸之路将中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稻草造纸 B.使用火药 C.蚕丝织葙 D.蜡烛燃烧
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下列行为不符合“绿色、节能、低碳”的是( )
A. 垃圾分类回收废物再利用
B. 人走不关灯保持房间常明
C. 使用环保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
D. 出门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将铝作为食品污染源之一,近年医学研究表明铝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造成损害,如老年痴呆症等。则每人每日的摄入量应控制在4mg以下。则回答问题:
(1)长期以来,铝一直被认为是无毒元素。铝制烹调器皿、发酵粉、净水剂、口服含铝药物等被人们广泛使用。则人体从食物中摄入的铝是指(____)
A原子 B分子 C离子 D元素
(2)下列铝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你认为必须加以控制的是(______)
A口服含铝药物 B用铝合金作飞机材料
C用金属铝制门窗 D用铝制易拉罐装碳酸饮料
(3)炸油条时需加入明矾晶体作为膨松剂。若在1kg米面食品中加入2g明矾,已知明矾晶体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 ,相对分子质量为474。 若一天吃了100g这种米面食品,则计算他一天内所摄入铝的质量,判断是否超过安全摄入量__________?
考古研究与化学知识的关系密不可分。化学探究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让防止木质文物变形的常用方法是:将明矾结晶在木质纤维问隙中。受到资料启发,小组同学在家里尝试做明矾的结晶实验,具体做法及现象如图。
则由以上实验可推断:
(1)在一定量的水中,明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_____(填“增大”或‘减小”);明矾晶体析出后剩余的溶液是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2)考古界为了防止珍贵的富含水分木质文物因失水过快而引起变形,让明矾晶体填充在木纤维中。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木制文物浸入明矾的_______溶液中,待明矾溶液充分渗入文物内部后,取出冷却擦干即可,则用_____结晶的方法(选“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明矾(化学式为KAl(SO4)2·12H2O)是农村常用的一种净水剂,为了探究明矾中每种粒子是否有净水作用,探究小组设计了如下探究环节:
(1)提出问题:明矾在溶液中能全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钾离子、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明矾的净水原理是什么?是什么起作用?
(2)猜想与假设: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与铝离子有关,即明矾净水是铝离子的作用。
(3)探究实验:设计实验、实验过程、分析与论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①在蒸馏水中加入少量明矾,搅拌 | 明矾溶解 | 明矾能溶解 |
②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明矾,搅拌静置 | 有沉淀生成,天然水变澄清 | 明矾吸附水中小颗粒泥尘聚集而沉降 |
③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硫酸铝,搅拌静置 | 有沉淀生成,天然水变澄清 | 硫酸铝________(是否)具有明矾的吸附作用 |
④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硫酸钾,搅拌静置 | 天然水仍然浑浊 | 硫酸钾____(是否)具有明矾的吸附作用 |
⑤在浑浊的天然水中加少量氯化铝,静置沉淀 | 有沉淀生成,天然水变澄清 | 氯化铝___(是否)具有明矾的吸附作用 |
(4)归纳结论:通过以上五组对比实验可知明矾的净水作用与______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