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时,发现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联想到实验室中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对长时间向碱溶液中通入CO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提出问题)一定量CO2与NaOH溶液反应后的溶质组成是什么?
(查阅资料)
(1)通入少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入过量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O2+H2O═2NaHCO3。
(3)碳酸氢盐都是可溶于水的,BaCO3难溶于水。
(4)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提出猜想)
(1)溶质为NaOH和Na2CO3;
(2)溶质为Na2CO3;
(3)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4)溶质为NaHCO3。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用玻璃棒蘸取反应后溶液,滴在pH试纸上 | pH=9 | 该溶液显 ______ 性 |
(2)取反应后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 | 有 ______ 生成 | 猜想(4)不成立 |
(3)取步骤(2)中的上层清液,滴入稀盐酸 | 有气泡冒出 | 猜想 ______ 不成立 |
(得出结论)猜想(3)成立。
(讨论交流)
(1)有同学提出,实验步骤(1)是多余的。你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需要?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
(2)同学们又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教材,发现遇热或压强变小时:Ca(HCO3)2═CaCO3↓+CO2↑+H2O,纷纷提出,干粉灭火器中用NaHCO3灭火的反应原理与之相似,试写出NaH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反思应用)向澄清石灰水中不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黄铜是以Zn为主要元素的铜合金。黄铜渣中约含Zn 7%、ZnO 31%、Cu 50%、CuO 5%,其余为杂质。处理黄铜渣可得到硫酸锌,其主要流程如图所示(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
已知ZnO+H2SO4═ZnSO4+H2O;CuO+H2SO4═CuSO4+H2O。
(1)步骤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蓝色溶液A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填化学式)。
(3)步骤Ⅱ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固体D的成分有______(填化学式)。
(5)步骤Ⅰ、Ⅱ中均涉及的操作名称为______,此操作和步骤Ⅲ中的蒸发操作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
(6)蓝色溶液A的质量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溶液C的质量。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下图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的变化曲线。请从曲线图中获取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操作是按照以上__________(填甲或乙)图所示进行,实验前烧杯中溶液的pH值________7(填 >、< 或 =)。
(2)图中C点表示_______________,图中B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交点P表示的含义是___
(2)t3℃时,将 30g 甲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
(3)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___
(4)t3℃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1℃,析出固体最多的物质是___。
我市某地石灰石资源丰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用托盘天平称取了5份石灰石样品,分别加入各盛有200.0克稀盐酸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假设杂质不反应),得如下实验数据: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5 |
石灰石样品的质量/g | 12.5 | 25.0 | 37.5 | 50.0 | 62.5 |
生成CO2的质量/g | 4.4 | 7.5 | 13.2 | 17.6 | 17.6 |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并回答:
(1)实验编号为_______的实验数据有明显错误。
(2)这种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求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________。
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如果突然剧烈运动,停下来后就会感到肌肉酸痛,这是身体内乳酸积累造成的。乳酸的化学式为C3H6O3,则它的化学式量为____________,其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最简整数比),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