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实验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象
B.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C.分子间有间隙
D.常温时分子不运动,加热时分子才运动
如图所示是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探究,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C.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D.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化学实验室,用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制备氢气。同学们取了3g纯铝片和4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铝片有剩余,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42.7g。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g;
(2)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提示:2Al+2NaOH+2H2O=2NaAlO2+3H2↑)
过氧化钠(Na2O2)是淡黄色固体,保存不当会变质而发白色。化学兴趣小组查得以下资料,对于过氧化钠变质的原理,有两种不同的原因:
甲: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乙: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为探究过氧化钠变质原理的合理性,开展以下实验。
(实验过程)
[实验1]取适量保存不当而变质发白色的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产生无色无味的气 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产生无色无味气体的原因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化学兴趣小组认为:据此现象,还不能得出“反应甲是造成过氧化钠变质的原因”的结论。理由是_____。
[实验 2]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 1 的实验装置,探究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B 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C 中盛有浓硫酸。
(3)B 中盛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其作用是_____;C 中盛有浓硫酸,其作用是_____。
(4)在 D 中观察到_____现象时,说明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 3]兴趣小组按图 2 所示装置探究水和过氧化钠反应。
(5)检验有氧气生成的方法是_____。
(6)根据酚酞溶液变红色,可以检验有_____生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后红色褪去。(老师提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不很稳定、具有漂白性的H2O2使酚酞由红色褪为无色。)
[实验4]水和过氧化钠反应产物的再探究
(7)另取水与过氧化钠反应后的无色溶液于烧杯中,加入二氧化锰,目的是_____,充分搅拌后,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且放置一段时间都不褪色。由此得出反应乙也是过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反思提高)
(8)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都会发生化学反应而变质,最终都生成碳酸钠,因此过氧化钠必须_____保存。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与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为纯净的氧气,仪器的组合为(填装置序号)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实验室常用装置 B 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某同学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图 C 装置,该装置与 B 相比其优点是_____,小注射器的作用相当于实验室中的_____(填仪器名称)。
(3)关闭 B 装置中的止水夹后,从长颈漏斗向锥形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水,静止后如图所示,则 B 装置_____(填“漏气”、“不漏气”或“无法确定”)。
(4)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混合加热制备甲烷(CH4)气体,发生装置应选用_____(填序号),已知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如用 G 装置来收集,甲烷应从_____(a 或 b)通入。
(5)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若用装置 H 证明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物质是碳酸而不是水或二氧化碳,应该采取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填字母代号)。
①从 f 端通氮气
②从分液漏斗中滴加适量水
③从 e 端通二氧化碳
④将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入 H 装置的广口瓶中
A ④③①②③ B ③④②①③ C ④②③①③
某金属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铜,并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设计方案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2H2SO4+O22CuSO4+2H2O.
(1)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______.
(2)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4)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生锈除了需要氧气,还需要空气中的______(填化学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