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是我国固有领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在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的基础上,结合“侯氏制碱法”的基本原理,可模拟实现工业生产纯碱的过程如下(某些反应产物以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请列举小苏打在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精制饱和食盐水中通入两种气体的顺序是:先通氨气形成饱和氨盐水,然后在加压条件下通入二氧化碳。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仔细观察流程图,其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除二氧化碳之外,还有___________。
根据下图所示信息进行计算。假设:稀硫酸转移完全且生成气体全部逸出。
(1)生成H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解题过程,最后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_____
一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塑胶跑道工程广泛应用,合成这种新材料的原料是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其分子式式C15H10N2O2)。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2)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C15H10N2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3)500g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中含氮元素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_______。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若U型管内的液面位置变化与之相反,则物质c为_________(填序号)。
①CaO ②NH4NO3 ③浓H2SO4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______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______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某些气体的装置示意图,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①的仪器名称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选用E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端(填a或b)进入。
(3)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常状况下,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加热制得,制取并收集甲烷可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
物质的鉴别、分离和提纯是重要的基本实验操作。
(1)鉴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两种溶液,不可选择________ (填字母)。
A.氯化钡溶液 B.硝酸钠溶液 C.稀硫酸
(2)除去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钾,可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即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