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在烧杯中加入约5 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__________溶液,此时溶液呈红色,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变为无色,于是他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____________ 猜想三:NaCl和NaOH
以上猜想中,你觉得不合理的是________。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Na2CO3溶液 | ________ | 猜想二成立 |
(反思交流)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倒入下水道 B. 倒入废液缸 C. 带出实验室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A图中试管口若不朝下,实验时会导致______。
(2)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3)若用G装置采用排空法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从______端进入。(选“a”或“b”)
(4)C装置与B装置相比,其主要优点是______。
同学们,你玩过“化学扑克”牌吗?
“化学扑克”牌的玩法是:上家出牌,如果下家牌中的物质能与上家的牌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即可出牌;若多个玩家牌中的物质都能与上家牌中的物质发生反应,则按反应现象明显优先的原则进行.按此规则,出完牌的为赢家.
接下来就让它带领我们一起走进化学知识的海洋:溶液图表示的是某局牌的最后一轮.图甲是已出的一张牌,ABCD是四位玩家手中剩余的一张牌.
(1)甲图牌中的物质属于______(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接下来出牌的玩家是______(填标号),该玩家与甲图牌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本局最后三位玩家的出牌顺序是______(填标号,下同)、______、______.
溶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图1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 (填“甲”或“乙”)。
(2)某同学按图2所示进行实验,得到相应温度下的A、B、C三种溶液,在A、B、C三种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_____(填字母)。 向C中再加入25g 甲,充分搅拌,恢复到t2℃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到0.1%)。
(3)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_____乙(填“<”“=”或“>”)。
我国考古学家在秦陵掘出的宝剑锋利无比,研究发现其表面覆盖着一层金属铬,铬是硬度最大的金属,如图为铬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铬、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铬原子核外有个_____电子。
(2)铬的氧化物中铬元素为+3 价,试写出它的氧化物的化学式_____。
(3)铬元素和铁元素属不同种的元素,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的_____不同。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铜、氧化铁、氯化钠、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象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假设各步都恰好完全反应):
根据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判断:
(1)操作a、b、c相同,其名称是__________。
(2)固体B的成分是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固体粉末的成分可能有_______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