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某小组同学做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兴趣实验,发现有的同学得到蓝色溶液,有的同学得到绿色溶液。老师提示这种现象可能与所得氯化铜溶液有关。于是,同学们对这个现象进行探究。
实验1:探究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
取溶质质量分数不同的氯化铜溶液各20 mL置于同样的烧杯中,分别置于不同温度的水浴箱中加热(忽略溶剂蒸发)。待溶液温度恒定后,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下:
烧杯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⑨ |
溶质质量分数/ % | 5 | 5 | 5 | 10 | 10 | 10 | 20 | 20 | 20 |
水浴箱 温度/°C | 30 | 50 | 70 | 30 | 50 | 70 | 30 | 50 | 70 |
溶液颜色 | 浅蓝 | 浅蓝 | 蓝 | 蓝 | 蓝绿 | 翠绿 | 蓝绿 | 翠绿 | 墨绿 |
实验2:探究室温下氯化铜溶液的变色浓度范围
a 室温下,称取15.4g的氯化铜固体溶于35.0g水中,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30.6%的氯化铜溶液。
b 将上述氯化铜溶液依次加入等质量的水稀释,配制成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铜溶液,观察溶液颜色,记录如下:
溶质质量分数/ % | 30.6 | 25.5 | 21.9 | 19.2 | 17.0 | 15.3 |
溶液颜色 | 深绿 | 翠绿 | 蓝绿 | 蓝绿 | 蓝 | 浅蓝 |
(结果与讨论)
(1)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实验1中,④⑤⑥的实验目的是______。
(3)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知,③⑥⑨中影响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因素是______。
(4)实验2中,步骤a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滴管、玻璃棒和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5)室温下,小文将20g氯化铜固体溶于80g水中,则此溶液的颜色为______。
(6)小昕配制了一杯质量分数为12%的氯化铜溶液,溶液为浅蓝色,若要使此溶液由蓝向绿色转变,可进行的操作有______(填字母序号)。
A 将溶液放在水浴箱中加热到70°C
B 加入适量的氯化铜固体并使之溶解
C 加入适量的水稀释
某实验小组用足量稀盐酸分别与等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实验装置和测得数据如下图所示。
(1)写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小组同学分析后,得出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两种碳酸盐和同样的稀盐酸反应时,碳酸氢钠产生气体的速率比碳酸钠要快。通过图像分析,你的理由是________;除图像证据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________(填写1点实验现象)的差异得出结论。
同学们通过如图实验研究氢氧化钙的性质。
(1)Ca(OH)2属于________(填“酸”、“碱”或“盐”)。
(2)观察到试管a中有固体剩余,加热后固体________(填“消失”或“不消失”)。
(3)观察到试管b中固体消失、红色溶液变为无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已知:红磷的着火点为240℃,白磷的着火点为40℃。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b处、c处的正中间,当b处白磷燃烧时,a处白磷和c处红磷均不燃烧。
(1)实验中利用了铜的性质是__________。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b处白磷燃烧,a处白磷不燃烧
B.b处白磷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
C.a处白磷不燃烧,c处红磷不燃烧
小明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碳的三个软质塑料瓶中分别注入等体积的饱和氢氧化钠溶液、饱和石灰水、水,立即拧紧瓶塞,振荡,观察现象。
(1)振荡B瓶的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2)小明观察到A瓶比C瓶变瘪得更明显,原因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