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同学在学习完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观察与讨论]甲实验时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现象。
童童同学将甲、乙实验后废液混合起来对废液进行处理,混合过程中产生气泡,过滤,得到滤液A,则产生气泡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提出问题] :滤液A中的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 :婷婷同学猜想: Na+、CI-
童童同学猜想: Na+、CI-、CO32-、SO42-
希溪同学猜想: Na+、CI-、Ba2+、H+
[实验与探究] :为得出有关滤液成分的准确结论,他们进行了如下探究,其现象和结论如下:
[评价交流]请对童童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________________;根据希溪同学的实验现象及综合分析,最终可以得出滤液中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填符号) ;在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程中滤液A的离子变化情况如图所示,①和③分别表示的是__________(填符号) ;
[归纳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能够总结出,在研究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成分时,首先应该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判断出_____________的离子,如果溶液中含有多种需要待测定的离子时,应该选择一种_______的试剂,根据现象确定溶液中的离子成分.
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和不溶性杂质,希溪同学取该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1)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2)根据产生沉淀质量求解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质量(X)的比例式为_______________;
(3) 原粗盐固体中氯化镁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
(4)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含量是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5) 为了使最后得到10%的氯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
A.B.C.D.E.F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它们的全部反应和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一”表示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成另一种物质,且省略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条件),已知B的溶液为蓝色,E为酸,A.C.D.F均为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和D的化学式C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
(2) E与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在溶液中A生成B发生置换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童童同学在实验室里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的仪器如下,请回答下来问题:
(1) 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用此方法收集氧气,集气瓶中气体已收集满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组合是___________(填序号),若要得到干燥的二氧化碳需要在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间连接F, F中盛装的试剂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上述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我们可以总结出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为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
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
(1) 初中化学有许多实验,若按照实验目的分类,可将实验____________(填字母)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A水通电的实验 | B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 C甲烷燃烧,罩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 D酸和碱能否发生反应的实验 |
(2)磷酸盐、磷酸氢盐的溶解性和碳酸盐相似,磷酸二氢盐和碳酸氢盐溶解性相似,则磷酸钡的溶解性为_____(填 “可溶”或“微溶”或“难溶”),碳酸钙可以和水、二氧化碳(看做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请写出向磷酸钙固体中加入磷酸(H3PO4)溶液生成磷酸二氢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下图是甲烷燃烧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B中补充画出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____________;
(2)点燃的条件下,A到B的过程表示的是在点燃条件下,甲烷分子分解成碳原子和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B到C的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
(3)请从微观解释C是由两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