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图装置进行铁与水蒸气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的实验。取适量的铁粉与氢氧化钙平铺在试管底部,点燃酒精灯,待有较大气泡产生时,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直至有爆鸣声。
(提出问题)改变铁粉和氢氧化钙的质量及两者放置的方式是否会影响实验效果呢?
(查阅资料)①Ca(OH)2CaO+H2O↑
②“气泡爆鸣时间”指从开始加热到第一个气泡爆鸣所用的时间
③“气泡爆鸣时间”越短,实验效果越好
(进行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记录“气泡爆鸣时间”。
表1
实验 | 铁粉与氢氧化钙的放置方式 | 铁粉的质量/g | 氢氧化钙的质量/g | 气泡爆鸣时间/s |
1 | 铁粉在上层 | 0.5 | 1.5 | 151 |
2 | 1.0 | 1.0 | 119 | |
3 | 1.5 | 0.5 | 66 | |
4 | 铁粉在下层 | 0.5 | 0.5 | 88 |
5 | 1.0 | a | 44 | |
6 | 1.5 | 1.0 | 54 | |
7 | 二者均匀混合 | 0.5 | 1.0 | 77 |
8 | 1.0 | 0.5 | 58 | |
9 | 1.5 | 1.5 | 60 |
(处理数据)根据表1,计算“气泡爆鸣时间”均值,结果如下:
表2
因素 | 放置方式 | 铁粉的质量/g | 氢氧化钙的质量/g | ||||||
铁粉 在上层 | 铁粉 在下层 | 均匀混合 | 0.5 | 1.0 | 1.5 | 0.5 | 1.0 | 1.5 | |
气泡爆鸣时间均值/s | 112 | 62 | 65 | 105 | 74 | 60 | 70 | 83 | 85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中,使用氢氧化钙的目的是____。
(2)实验中,生成的气体为氢气,其理由是____。
(3)表1中,a为____g。
(4)根据表2推断,最佳的实验条件为___。
(反思与评价)
(5)表2中,1.5 g铁粉对应的均值为60。计算该值依据的3个数据分别是______。
(6)实验中,铁粉在下层比上层的实验效果好。从金属性质的角度解释原因:______。
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的反应。实验过程中温度和pH变化趋势如下图所示。
(1)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曲线a ~ b上升的原因是______。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中
B 60 s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C 120 s时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
D 180 s时向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能证明稀盐酸和稀NaOH溶液发生反应
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B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补全实验方案。请从A ~ C中任选二个作答,若均作答,按前二个计分。
序号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验证温度对KNO3溶解度的影响 | 均加入_____KNO3固体 已知:20 ℃和40 ℃时,KNO3溶解度分别为31.6 g和63.9 g 装有红墨水 的毛细管
| 20℃时固体部分溶解,40℃时固体全部溶解 | 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
B | 研究NH4NO3和NaOH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 __________ | NH4NO3溶解时温度降低;NaOH 溶解时温度升高 | |
C | 比较Fe、Cu和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
| Fe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Ag丝表面无明显现象 | __________ |
用下图装置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实验1:打开K1,从长颈漏斗加水没过漏斗下端,关闭K1,振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
(2)实验2:下端木条先熄灭,可以验证CO2的性质是______。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
(1)操作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
(2)操作③的名称是______。
(3)正确的实验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