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根据如图所示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装置选择用序号填写): (1)实验仪器...

根据如图所示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装置选择用序号填写):


 

1)实验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_

3)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装置B中反应剧烈,从实验可行性和安全角度考虑,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填序号)。

①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②将大理石进一步粉碎③加热反应物④降低液体反应物的浓度⑤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4)采用上述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为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如图所示的F装置和G装置进行除杂和干燥,导管口连接的正确顺序是: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D(填小写字母)。

 

长颈漏斗 A D ④ c d a b 【解析】 (1)由图可知,实验仪器①的名称是长颈漏斗,故填写: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因此发生装置选择带有酒精灯的A装置,故填写:A;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故填写:D;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盐酸的溶质氯化氢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故填写:; ①若装置B中反应剧烈,不能采用容积较小的锥形瓶,因为该方法虽然不能改变反应速率,但并不安全,故不符合题意; ②将大理石进一步粉碎,会使盐酸与大理石接触更充分,反应会更剧烈,故不符合题意; ③加热反应物 ,会使反应会更剧烈,故不符合题意; ④降低液体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减慢反应速率,会更安全,故符合题意; ⑤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的微溶物硫酸钙,会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发生,故不符合题意,故填写:④; (4)二氧化碳中常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要获得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应先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再用浓硫酸吸收水蒸气,除杂装置应该是长导管进气,短导管出气,故填写:c;d;a;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如图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没有看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原因可能是_____ (答一点就可以)。

2B图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_____(只写一个)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若其他操作都正确,采用C图操作量取水,所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填偏大”“偏小不变

4D图蒸发操作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_____

 

查看答案

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别(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稳定物质。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一”表示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D的类别是_____

2)若B的俗名是苏打,固体C易潮解。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A的一种用途是_____

3)上述(1)和(2)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

 

查看答案

某同学欲用如图所示的五个实验来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并回答问题

1)从物质类别和构成的角度分析,铁钉、_____与稀H2SO4混合的实验没有必要做。

2)上述_____(填序号)实验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为证明两者能够反应,你的操作是_____

3)写出上述实验中有沉淀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

CuSO4溶液中加入ZnFe混合物,充分搅拌后过滤,得浅绿色溶液A,将滤渣放入稀盐酸中,产生无色气体,由以上事实可推知滤液A中含有金属离子是_____,滤渣B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

 

查看答案

日常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化学知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中考期间,某学校食堂为学生早餐定做的食谱:馒头、米饭、红烧排骨、清蒸鱼、牛奶,为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你建议食谱中补充_____(填字母序号)。

A 水煮豆腐        B 红烧牛肉        C 清炒白菜        D 煎鸡蛋

2)做菜的铁锅常常生锈,铁生锈主要是铁与_____共同作用的结果,请写出一种防止铁锅生锈的一种方法:_____

3)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材来引燃煤,其原因是_____

4)日常生活用的最多的三种合成材料是塑料、_____、合成橡胶。废弃塑料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被称为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