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0日,我省集中销毁违法食品106吨,重点是假冒食品,“三无”食品等。食品安全无小事,下列有关做法不科学的是( )
A.用铁强化酱油给食品调味 B.为预防缺碘性疾病,可食用适量海带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再食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剂 D.在制作花卷时可加入适量碳酸氢钠
“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的目标,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就地焚烧秸秆,增加田间肥料 B.工作学习中,提倡节约用纸
C.为节约水资,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为增加粮食产量,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将不纯的镁粉3克,放入盛有50克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测知烧杯中物质质量减少了0.2克。(杂质不溶于稀硫酸)试求:
(1)镁粉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
(2)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
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下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 | 加入2mL 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 |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 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 |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 |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 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________。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____(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___。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___。
某研究小组对自动充气气球(如图1)进行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①该气球的充气原理是:通过挤破液体包,使液体与白色粉末接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现气球自动充气。
②氯化钙水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均呈碱性。
③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HCO3和Na2CO3溶液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 NaHCO3溶液 | Na2CO3溶液 |
加入澄清石灰水 | 溶液变浑浊 | 溶液变浑浊 |
加入CaCl2溶液 | 无明显变化 | 溶液变浑浊 |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 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
探究1:液体包内溶液的酸碱性
室温时,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3,则该溶液呈________性。
探究2:白色粉末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是碳酸钙;乙同学认为是碳酸钠;丙同学认为是碳酸氢钠;丁同学认为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进行实验)
(1)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到____________,说明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
(2)室温时,分别向盛有碳酸氢钠、碳酸钠和白色粉末样品的锥形瓶中注入等体积、足量的10%的盐酸(装置如图2),记录如下表:
实验编号 | 锥形瓶内物质 | 最终得到CO2体积/mL | |
名称 | 质量/g | ||
Ⅰ | 碳酸氢钠 | 0.10 | V1 |
Ⅱ | 碳酸钠 | 0.10 | V2 |
Ⅲ | 白色粉末 | a | V1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Ⅰ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a=________;V1______V2(填“>”、“<”或“=”)。
(3)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及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老师指出还可以采用更简单的方法得出与上述实验(2)相同的结论,实验方案为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少量可溶性氯化镁和难溶性泥沙,设计题图所示实验方案,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1)步骤①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_____。
(2)步骤②、③中,操作X的名称是_____。
(3)步骤③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_____;沉淀B的化学式是_____。
(4)写出反应③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5)有同学认为原实验方案不完善,做出这种评价的依据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