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实验室常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电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也不与Na2CO3反应)。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Na2CO3
猜想二:NaOH
猜想三:NaOH、Ca(OH)2
[分析与推理]:
分析一:若猜想一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量少,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Na2CO3剩余。
分析二:若猜想二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恰好完全反应。
分析三:若猜想三成立,说明实验中加入的CaC2量多,CaC2与水反应生成的Ca(OH)2与Na2CO3反应后,Ca(OH)2剩余。
由以上分析可推知:反应后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可能存在的溶质是___和_____。对可能存在的溶质,需进一步实验验证。
[设计并实验]:
实验序号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 无气泡产生 | 猜想_____不成立 |
实验二 |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 _____ | 猜想三成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拓展延伸]:
若向CuCl2溶液中加入少量CaC2,充分反应,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同时出现蓝色的_____(填化学式)沉淀。
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方法,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装置B中方便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_____;
(2)以上装置A~F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_____(写序号);利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
(3)若选用装置B、D、G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用装置G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A﹣J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是烘焙糕点所用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H和D的组成元素相同;I是红棕色固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D_____。
(2)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其实际应用为___。
(3)J制品在沙漠地区锈蚀缓慢的原因是_____;合金中_____含有非金属(填“一定”、“可能”或“不”)。
Ba(NO3)2可用于生产信号弹、炸药等。利用钡泥(主要含有BaCO3、BaSO3、Fe2O3)可制取Ba(NO3)2,其部分流程加下:
(1) Ba(NO3)2中钡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流程中所涉及的氧化物_______(填1种即可)。
(2) BaCO3与HNO3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写出Fe2O3与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3)试剂Y为_______(填序号)。
①BaCl2溶液②Ba(OH)2溶液 ③NaOH溶液
(4)从Ba(NO3)2溶液中析出Ba(NO3)2晶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溶液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①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
②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_____。
③时,完全溶解ag A物质最少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 g。
④时,相同质量的A、B饱和溶液中,A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_____B的饱和溶液中所含水的质量(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实验室欲除去粗盐样品中含有的不溶性泥沙,在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和用品有: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_____和滤纸。
(3)在实验室中,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的氯化钠溶液45g,需要氯化钠固体的质量是_____g。将的氯化钠济配成含氯化钠为0.9%的溶液,得到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_____g。
2019年为“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1)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下表所示(图1):
①Al属于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其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
②Na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钠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____。
③周期表中磷元素的有关信息为,图中“30.97”所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
(2)根据周期表体现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某同学构建了铜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图(图2)。
①写出物质X的化学式:____。
②写出由物质Y转化为CuSO4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