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油分馏制汽油。
B.煤干馏分解得煤焦油
C.干冰升华
D.海水晒盐
某兴趣小组成员小茗在家发现妈妈将拌了“安多夫”粉的肉加入食醋腌制时产生大量气泡,引发了极大兴趣。兴趣小组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安多夫” 是一种嫩肉粉,其主要成分中含有碳酸氢钠,联想到学过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仅相差一种氢元素, 于是决定对碳酸钠、碳酸氢钠和酸的反应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是否相同?
[设计与实验]
(1)小茗设计的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时,两注射器中的稀盐酸应____(填具体操作),观察到图所示两个气球膨胀速度来判断反应的速率。
(2)小红对小茗的实验提出了质疑:
①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都很剧烈,通过观察很难判断产生气体的快慢;
②______。
她认为,应取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若碳酸钠的质量仍为0.318g,应称取碳酸氢钠的质量为__g (写出计算过程)
(3)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①连通管的作用是________。
②分别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稀溶液(各滴2滴酚酞溶液),以及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进行实验。实验时,溶液颜色变化记录如表,广口瓶内压强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 滴入酚酞溶液 | 滴入稀盐酸,溶液颜色变化 |
碳酸钠溶液 | 红色 | 红色→浅红色→无色 |
碳酸氢钠溶液 | 浅红色 | 淺红色→无色 |
[实验结论]
(4)分析图所示的实验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相同条件下,______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
[交流反思1]
(5)小组同学分析表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碳酸钠和稀盐酸混合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分为两步进行:_____、______。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
[拓展探究]
取等体积、含碳元素质量相同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分别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得到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交流反思2]
(6)将图中阴影部分进行叠加,发现两条曲线基本重合,则c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7)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B 图5中b点的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钠
C 等体积、含有碳元素质量相等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碳酸钠溶液的碱性较强
D 碳酸氢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以加入稀盐酸将碳酸钠除去
1898年德国人首次发现空气中的氮能被碳化钙固定而生成氰氨化钙(CaCN2),为合成氨工业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氨碱工业的全面发展,工业上制取纯碱的部分流程如下:
(1)氰氨化钙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2)碳酸氢钠只有在固态时,加热才会分解,则第IV步中操作的名称是___。
(3)实验室从混合气体H2、N2、CO2中分离出CO2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广口瓶甲和分液漏斗中盛放的药品分别是______溶液(填化学式)、稀硫酸。
(4)纯碱用途广泛。工业上可用废碱渣(主要成分Na2CO3)吸收硫酸厂尾气中的SO2制备无水Na2SO3,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的目的。反应过程中溶液组成变化如图所示。
①吸收初期(图中B点以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②不断通入SO2,最终产物是____。
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标有b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若实验室利用B、F装置组合制取二氧化碳,则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产生的气体应从F装置的___ 选填“c”或“d” )端通入。实验室还可利用B和_____(选填“C”、“D”或“E”)装置组合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室准备用高锰酸钾制取比较纯净的氧气,采用的装置组合是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4)潮湿的氯气具有漂白性,能使大多数有色物质褪色,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验证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次氯酸(HClO),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已知: )
①实验过程中,我们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
②烧杯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为了吸收多余的氯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③反思:某同学认为还需要增加一个实验才能真正确定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次氯酸,你认为应该增加的实验是_____。
根据图文回答问题:
(1)烹调食物时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清蒸鱼富含______(填“油脂”或“蛋白质”)。鱼是人体摄入铁元素的食物来源之一,人体缺铁会引起____病症。
(3)聚乙烯能制成薄膜,因为它具有_______(填“热塑”或“热固”)性。废弃塑料不回收会造成______污染。
(4)下列化肥属于复合肥的是______ (填序号)
a 硫酸钾
b 硝酸钾
c 碳酸钾
请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_____(2) _____ (3) ______ (4)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