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化学需要使用化学符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H3表示3个氨气分子
B.氯化钾溶液中含有K+和Cl﹣
C.2N表示2个氮原子或2个氮元素
D.铝片表面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lO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 直接排放生活污水 B. 露天焚烧农田秸秆
C. 深埋处理废旧电池 D. 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熙熙有一只银手镯(银锌合金),他想用实验探究手镯中银的含量。先用电子秤称得手镯的质量是25. 00克再将50克稀盐酸分多次加入与此手镯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表:
|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
第1次 | 10.00 | 24.35 |
第2次 | 10.00 | 23.70 |
第3次 | 10.00 | 23.05 |
第4次 | 10.00 | 23.00 |
第5次 | 10.00 | 23.00 |
根据上表中数据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手镯中银的质量是 克;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向第5次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AgNO3溶液,能生成AgCl的质量是 克。
实验小组同学为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设计了下面三个实验。
完成实验后,观察到A、B试管均为无色,C试管上层为无色溶液,试管底部有蓝色沉淀生成,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将A、B试管和C试管中的上层清液一起倒进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内溶液变为红色。
[提出问题]混合后烧杯内溶液中除酚酞外,含有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钙、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猜想假设]猜想一:氯化钠、碳酸钠
猜想二:氯化钠、氢氧化钠
猜想三:氯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猜想四: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盐酸
[交流讨论]小组同学和老师交流后认为猜想_____是错误的;老师告诉同学们猜想二也不合理,理由是_____。
[实验验证]大家对剩余的猜想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实验方案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方案一 | 取少量烧杯中的废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 有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溶液为______色 | 猜想三成立 |
方案二 | 取少量烧杯中的废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______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仍为红色 | 猜想三成立 |
[反思交流] 经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后, 认为方案一不能验证猜想三成立, 原因是________。
[拓展应用]以上实验中,若要检验氢氧化钠,必须对碳酸钠进行“屏蔽处理”,否则碳酸钠的存在会对氢氧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检验有相似性质的物质,要避开共性,从个性着手,若要检验氯化钠溶液中是否混有盐酸可选用________溶液。
碳酸氢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铵进行相关的探究:
[查阅资料] (1)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粒状晶体,有氨味,易溶于水。
(2)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提出问题]碳酸氢铵有哪些化学性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碳酸氢铵能与酸反应;
猜想二:碳酸氢铵能与碱反应;
猜想三:碳酸氢铵易分解。
[设计与实验]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 | ______ | 有气泡产生 | 猜想一正确 |
2 | 取少量碳酸氢铵样 品与熟石灰混合研磨 | ____ | 猜想二正确 |
3 | 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三正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____ |
[反思] (1)实验3中向水中加入氧化钙的目的是_______。
(2)有同学对实验2的结论提出质疑:碳酸氢铵易分解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研磨会使温度升高,能加快碳酸氢铵分解,所以实验2的结论不严谨。
[补充探究]有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猜想二,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①将碳酸氢铵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钙溶液中 | 有白色沉淀生成,但没有气体逸出 |
②将碳酸氢铵溶液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
[分析]根据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分析,①实验中生成的白色沉淀是____,实验中没有气体逸出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实验结论]三个猜想均正确。
[拓展应用]保存或使用碳酸氢铵时,需注意_______(写出一点)。
根据下列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时,从a中添加的药品为______________,若用该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原理是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B中还必须补充一个实验,增加一支加有铁钉并充满_____________的试管,补充后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铁在____________,的条件下易生锈;
(3)C中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在此实验基础上改进,即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