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下列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  )

A.氯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

 

B 【解析】 物质在溶解时经常伴随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如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浓硫酸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8 青岛)下列物质分别加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A.蔗糖 B.花生油

C.面粉 D.冰块

 

查看答案

下列物质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食盐    B. 碳酸钠    C. 蔗糖    D. 食用油

 

查看答案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口罩成为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医疗物资,其有效的阻截了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中国在抗疫中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仅我国口罩产量就达到上年的20多倍,为世界树立了狙击流行病的旗帜和标杆。市面上的口罩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口罩适用范围各不相同,过滤效率是检测口罩防护能力的重要指标。研究人员利用自动滤料测试仪对不同类型口罩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

2)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图中的过滤效率是多次检测后所得数据的平均值,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口罩的防护能力_____(填“相同”或“不同”),防护能力最弱的是______口罩。

4)使用过的口罩上附着有大量灰尘、细菌、病毒等污物,应妥善处理。对于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用口罩,正确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填“高温蒸煮后重复使用”、“扔进专用垃圾桶”或“扔进普通垃圾桶”)。

 

查看答案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活动一:

甲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有气泡产生,于是,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经询问老师得知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________

活动二:

乙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溶质有CaCl2CaOH2

猜想三:溶质有__________

(査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方案设计)

方案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色

猜想一正确

酚酞变红色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

________

猜想三正确

 

 

(方案评价)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后认为:

1)方案一能证明猜想二正确,但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

2)方案二可行,但小组同学在记录时未记录完整,请你替他们补充完整。

(方案反思)(1)方案一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的理由是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不变色;

2)某同学提出将方案一中酚酞溶液换成________(填写一种试剂即可)同样可以得出猜想二正确。

活动三:

甲、乙两组同学将各自烧杯内的剩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大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再探究。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为了进一步验证可能存在的溶质,请你帮助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任写一种可能情况):

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滤液中可能含有____

_____

____

猜想正确,滤液中含有该物质

 

 

 

 

查看答案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法。请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选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实验室制取CO2,装置CB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若用G装置收集CO2气体,气体应从______________(填“c”或“d”)端进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