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图中“—”两端的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的转化方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①放出热量
B.反应②所得溶液可呈中性
C.反应③可得 NaOH
D.不能将图中稀盐酸换为稀 H2SO4
从海水中晒出的粗盐中含有CaCl2、MgCl2、Na2SO4等可溶性杂质。为了除去杂质,有如下操作:①溶解;②依次加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③过滤;④加适量盐酸;⑤蒸发、结晶。
(1)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一共有几个?__________________
(3)最终所得的氯化钠的质量和原来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的质量相比,有什么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有关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趣味实验。
(1)如图圆底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挤压胶头滴管并打开弹簧夹时,烧中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溶液变为红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2)甲同学认为该趣味实验后烧瓶中溶液的溶质是Na2CO3,乙同学认为他的说法不全面。请你帮他设计实验加以证明。_________ ( 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
小婷和小彤在帮助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有四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小婷很快就判断出其中一瓶是硫酸铜溶液。小彤把其他三种溶液分别编号成A、B、C,然后两两混合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 | A+B | B+C | A+C |
现象 | 无明显现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有气体产生 |
据此,小彤很快就分辨出了三种未知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小婷判断出硫酸铜溶液的依据是________。
(2)C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________。
(3)A与B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
(4)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KNO3,CuCl2、KC1、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验证其成分,做如下实验:
(1)取样加入适量水完全溶解,溶液呈无色;
(2)将(1)所得溶液均分两份,向其中1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无沉淀产生;
(3)向另一份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据此分析:①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是__或__;②产生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称取10.0 g粗盐(含泥沙,氯化钠质量分数约为72%)进行提纯,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已知20 ℃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水的密度可近似看作1 g/mL)。
(1)上述操作有错误的是_____(填序号)。
(2)将错误操作改正后,按正确操作顺序排列为_____(填序号)。
(3)操作②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_____(选填“高”或“低”)于滤纸的边缘。
(4)操作①中停止加热的时间是_____。
(5)将食盐与泥沙分离,利用了氯化钠具有_____的性质。
(6)溶解时应选择_____(选填“10”“25”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简述理由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