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小方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制备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
上述实验仪器中用有机材料制造的是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图中可用于固液反应制备气体的装置中,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或停止的装置是______填符号,原因是______。
请写出用装置C制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用排水法收集并测定气体体积,应在装置F的______端连接上一个量筒。
过氧乙酸()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制取的反应原理如下:
(乙酸)
请计算:3kg的乙酸完全反应可制得多少kg浓度为的过氧乙酸溶液?
菱铁矿主要成分是碳酸亚铁,是一种分布广泛的矿物。某同学对碳酸亚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铁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碳。
②是一种黑色粉末,在空气中加热,能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
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
④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不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⑤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猜想1:固体成分是;猜想2:固体成分是;猜想3:固体成分是FeO。
(活动与探究)
利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加热和固定装置已略去,装置气密性良好。打开弹簧夹K,通入氧气,加热当瓶中产生的沉淀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氧气至玻璃管冷却。取玻璃管里的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微热,固体完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两份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a | 向甲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b | 向乙溶液中滴加高锰酸钾溶液 | 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不消失 |
(解释与结论)
碳酸亚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在实验前就可以判断猜想______不成立,因为______。
由实验a、b的现象可知,猜想______成立,则与氧气在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实验b的目的是______。
该同学反思后发现,不做实验______也能得出相同的结论,理由是______。
(拓展与应用)
碳酸亚铁可作为补血剂,可由溶液与过量的溶液反应制取,反应时需要控制温度在以下,其原因可能是______。
消防教育常提及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提出这一逃生技巧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同学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
Ⅰ.空气中氧气含量低于时人会感到不适。
Ⅱ.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是火灾中使人窒息的主要原因之一。
Ⅲ.高温是火灾中使人伤亡的另一主要原因,温度大于时就会烫伤。
(进行实验)
实验装置 | 实验步骤 |
在圆筒形容器中放置3支不同高度的蜡烛,传感器及蜡烛摆放位置如图所示 a、b、c三点均放置氧气、二氧化碳和温度三种传感器。 | ①设置好传感器。 ②点燃蜡烛,迅速封盖并开始采集数据。 ③观察蜡烛熄灭顺序并记录熄灭时间。 ④待3支蜡烛完全熄灭、曲线趋于稳定时,停止数据采集。 |
(实验数据)
(1)不同高度蜡烛的熄灭时间:
蜡烛高度 | 高 | 中 | 低 |
熄灭时间 | 106s | 164s | 199s |
(2)不同位置传感器测得的相应数据如图:
(解释与结论)
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蜡烛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_。
实验中3支蜡烛放置位置的俯视图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低处蜡烛熄灭时,c处氧气的含量约为______。
(反思与评价)
某同学认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应在下方聚集,但实验数据显示“100s时,a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分析其原因是______。
本实验证明火灾发生时“要往低处逃生”是合理的,其依据是______。
下列火灾逃生的做法合理的是______填序号。
A 坐电梯往楼下撤离
B 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 沿着大火尚未燃及的应急通道迅速往未起火的楼下撤离
D 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乙炔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以电石为原料制取乙炔,并对电石渣综合处理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
电石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______。
乙炔发生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研究煅烧炉内氧化钙含量的变化有如图2所示的结果,如果你是工作人员,你对煅烧条件的把控是______。
该生产过程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你的建议是______。
流程图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若将电石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发生一系列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