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化学试题 >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硫酸...

“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根据下列所示的实验示意图回答问题。

1)硫酸铜溶液呈蓝色,为探究哪种粒子使溶液显蓝色,可选择用作对比的试剂是_____溶液。

2)如图二,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_____(填名称)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_____

3如图三,同学们做了试管AB的对比实验,发现试管A中固体几乎不溶,试管B中固体全部溶解,该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

同学们又补充了试管C所示实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物资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

 

硫酸钠 氧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溶剂种类 溶质的种类 【解析】 (1)在碳酸铜溶液中含有三种粒子:铜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水分子不可能有颜色,是铜离子还是硫酸根子使溶液显蓝色,可以选用只铜离子或只含硫酸根离子的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对比,故可选硫酸钠溶液或硝酸铜溶液;故填:硫酸钠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实验中发生了异常,白磷燃烧时有火星飞溅到红磷上,引起红磷燃烧,证明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①B试管中固体可溶,A试管中固体几乎不溶,溶质相同,溶剂不同,说明了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该对比实验说明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的种类;故填:溶剂种类 ②同学们又补充了C试管所示实验,高锰酸钾易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与A对比,说明了不同的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他们想探究的影响因素是溶质的种类。故填:溶质的种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海洋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制盐体现了人类利用化学科学征服和改造自然的智慧。通过晾晒海水,可以得到粗盐,粗盐中含有不溶性杂质(如泥沙等)和可溶性杂质(如MgCl2CaCl2等),工业上以粗盐为原料制取精盐,其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

2)加入Na2CO3溶液除去的离子是___(填离子符号),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滤液中溶质的主要成分是_____ (填一个化学式),加入足量稀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

 

查看答案

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 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

2t2℃时,在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加入60g B物质,充分溶解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精确到0.1%)。

3t1℃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t3℃,所得的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是abc,则a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当A中混有少量B时,可用____方法提纯A

 

查看答案

铭(Cr)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应用广泛。

1)铬桶可以盛装AlCl3溶液,不能盛装稀硫酸,则金属活动性,Cr__ A1(填“>”“<”)。

2)根据上述信息,不能证明ZnCr的活动性强弱的试剂组是______

A ZnCr和氢氧化钾溶液

B CrZnSO4溶液

C Cu ZnSO4溶液、CrSO4 溶液

3 Cr2SO43为有毒的重金属盐,可用KOH溶液将其转化为沉淀而除去,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

1)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___(填选项)

A 铁、汞      B 氨、干冰      C 水、金刚石     D 硫酸铜、氯化钠

2)铟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铟的微观过程可表示为:


 

请将B框中的信息补充完整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反应。

3)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 可用于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化学式为CH2O),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物质的分类①单质②化合物③氧化物④酸⑤碱⑥盐中,硅酸钙(CaSiO3 属于_____(填序号)。

2)火箭推进器中盛有N2H4H2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2H4+2H2O2=R+4H2O,其中R的化学式为____

3)钨酸亚铁化学式为FeWO4,其中W的化合价是___ 钨酸的化学式是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