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14日,年满百岁的张学良将军去世,他曾被周恩来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这主要是因为( )
A.他抓住了共产党的敌人蒋介石
B.最终促成了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C.请中国共产党参加谈判
D.避免了新的内战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使中国开始走上富强之路
C.刺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D.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整理历史事件,分析因果关系,归纳知识线索,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敏敏同学在总结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找到了以下历史线索,其中各项历史事件之间的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
A.鸦片战争→工业革命→ 洋务运动
B. 明治维新→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C. 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
D. 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规定“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一内容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1分)
(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1分)魏主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1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主观原因是什么?(4分)
(4)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分别指什么?(2分)
(5)材料反映的改革起了什么作用?(4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
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请回答: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3)从江南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我们今天经济发的展有何启示?(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