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是在( )
A.十月革命时期 B.苏俄内战时期
C.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D.“二五”计划时期
苏联刚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不包括( )
A.俄罗斯联邦 B.乌克兰
C.白俄罗斯 D.亚美尼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应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所征集的粮食不应移走,而应留在原地。所有其余的粮食应立即无条件的送往粮食征集中心。这批粮食自然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人民委员会的指令执行。──摘自列宁签署的《关于收割队和征粮队的法令》
材料2 (1)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的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负担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2)为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用来改善自己的经济,也可以用来提高个人的消费,用来交换工业品、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允许在地方经济流通范围内实行交换。──摘自《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
应用地理、历史等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
B.为了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
C.为把俄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
D.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分布在
A.东欧平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中西伯利亚平原
D.东西伯利亚平原
③俄罗斯的耕地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 )平原中部和南部。东欧平原的( )河流域和( )河流域是主要农业地带。
④材料1和材料2的规定各是什么经济政策?各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
⑤二者最主要的不同特征是什么?
⑥从材料1到材料2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自十月革命至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这些变化对苏俄(苏联)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摘自《苏联史》
材料2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摘自《列宁选集》
材料3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4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摘自《列宁全集》
回答:①材料1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②结合材料1和材料2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③材料3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④材料4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⑤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19世纪后期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成因及对世界局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