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天下臣民所发愤痛心者也。然辱国之事小,外国皆启觊觎,则瓜分之患大,割地之事小,边民皆不自保,则瓦解之患大,社稷之危未有若今日者。”——康有为《上清帝第三书》

材料二:“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也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请回答:

(1)“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什么?

(2)康有为是怎样看待中国当时的处境的?

(3)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作用?为什么?

 

(1)《马关条约》的签订。(1)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处境。(3)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起到了作用,打动了光绪帝。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不久,光绪帝下诏,实行变法。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暂的“百日维新”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窃近者朝鲜之衅,日人内犯,致割地赔饷”可知,材料一将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因此“圣清二百余年未有之大辱”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可知,康有为认为中国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处境。第(3)问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第一子目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中的内容:“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联合了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可知,康有为上书的目的是请求光绪帝实行变法。在当时起了作用。依据“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可见,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不久,光绪帝下诏,实行变法。 考点:短暂的“百日维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总之,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乎之方。……使天下有志之士无不明于洋务,庶练兵、制器、造船各事可期逐渐精强。”——《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二:“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要,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哪些派别的言论?

(2)对比上述材料中所论及的“变”有何差异?

(3)对比上述材料中所言的“变”有何本质上的不同?

 

查看答案

光绪帝的变法措施遭到以_____________为首的_____________的反对。他们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废除新政诏令。___________、__________逃往海外,__________等人被捕牺牲,变法失败。

 

查看答案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_》,实行变法。1898年是旧历_______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_____”。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有(  )

①改革政治  ②兴办新式学校  ③翻译外国书籍  ④建设海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

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