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重要成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1分)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1分)
中国的法制改革思路经历了从加强法制到依法治国的过程。依法治国,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已然成为举国上下的政治共识和追求。
请根据提示写出文献的名称:
(1)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是(1分):
(2)1954年制定,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分):
(3)1982年颁布的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1分):
(4)体现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了(1分):
“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香港、澳门回归后,它们成为我国的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少数民族自治区 D.经济开发区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包括
①有利于祖国统一②有利于民族平等 ③有利于民族团结 ④有利于地区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邓小平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
A.坚持走群众路线 B.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