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今天也存在一些让国际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特别在亚洲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和动荡不安,西亚地区冲突不断,时有局部战争。东亚国家之间的摩擦不断,有的国家已经剑拔弩张,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根据已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根本上来讲,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罪魁祸首是谁?(2分)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和最惨烈的战役分别是什么?(2分)

3,“一战”给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刺激广大被压迫、被奴役国家的觉醒,中国在觉醒、变化。请问“一战”给中国的经济和思想带来了什么变化(2分)

4,“二战”的转折点是什么?什么事件把“二战”的规模扩大到最大?什么会议对“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深远影响?(3分)

5,中国为“二战”作出了重大的牺牲,也有重大的贡献。列举两例中国为打败法西斯国家而作出的贡献(2分)。

6,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当今社会你认为怎样处理国际事务才能最好的避开战争?(1分)

 

1,经济         德国 2,萨拉热窝事件         凡尔登战役 3,民族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偷袭珍珠港)     雅尔塔会议 5,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6,协商与对话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解答如下: (1)根据所学知识,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或经济原因),一战的罪魁祸首是德国。 (2)根据所学知识,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王储在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遇刺,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就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一战中协约国和同盟国在凡尔登进行激战,双方都投入了百万兵力厮杀,双方死伤无数,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体现了战争的残酷。 (3)根据所学知识,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从此找到了正确的思想理论。 (4)根据所学知识,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根据所学知识,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1945年,英法美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确定了对德国军事占领,彻底打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对战后影响最大。 (5)抗战中中国军队奋勇杀敌,李宗仁率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彭德怀组织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发动了百团大战,在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了进攻,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6)根据理解处理当今国际事物,我们要以协商和对话的形式解决。 考点:两次世界大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被外国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资治通鉴》    D.《红楼梦》

 

查看答案

热兵器时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我认为首数马奇诺防线,那么冷兵器时代你认为是下列哪一个(     )

A.赵州桥     B.大运河     C.长城     D.故宫

 

查看答案

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发明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据材料推断,这里所说的“发明”应该是指(   )

(1)造纸术(2)火药(3)指南针(4)印刷术

A.(1)(2)  B.(3)(4)  C.(1)(4)  D.(2)(3)

 

查看答案

为了加强对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统治,清朝设置了(   )

A.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护府和西域都护府

C.岭北行省和甘肃行省     D.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

 

查看答案

“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交往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1)丝绸之路(2)鉴真东渡(3)戚继光抗倭(4)郑成功收复台湾

A.(1)(2)(3)   B.(2)(3)(4)   C.(1)(2)     D.(3)(4)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