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赵州桥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这些简称源于西周实行的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成功实施软着陆,实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奔月梦想,下表为夏代历史简表,其中空缺的一项应是
朝代名称 | 建立时间 | 开国君主 | 末代君主 | 故事传说 |
夏 |
| 禹 | 桀 | 大禹治水、嫦娥奔月 |
A.距今约5000~4000年 B.约前2070年
C.约前1600年 D.前1046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中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材料解析:(10分)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原文大意: 管仲辅佐桓公,在诸侯中称霸,一统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受到他的恩惠。
材料二: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 魏主决心改变鲜卑族风俗,召见群臣。……魏主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为习惯,可以允许他们不立 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原文大意:魏主颁下诏书,认为:“北方人把土 叫做拓,后来又叫做跋。魏国的祖先源自黄帝,因尊崇土德的缘故成了大王,所以称作拓跋氏。那泥土,黄颜色中的一种,是万物最初的源头;应该改姓元。各位有功之臣以及从代郡来的老家族的人,姓中有的是复姓,都要改为简单易记的姓。
(1)材料一中“霸诸侯”的国君是谁?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任用谁为相,改革内政,首先称霸的?(2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的哪两项内容?这一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3分)
(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材料三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材料四反映了他的哪一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4)当前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向全面深化推进,请从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角度谈谈你从以上史实中获得的启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