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

阅读下列材料:

李济深致国民政府电文:“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

——摘自1936年12月《桂林报》

请回答:

(1)材料中的“陕变”指什么事件?(1分)

(2)李济深对国民政府下讨伐令持什么态度?(1分)归纳他所持态度的理由。(2分)

(3)“陕变”的解决对时局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2分)

 

(1)事件: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1分) (2)态度:反对(否定、不赞成、指责、抨击)。(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满分。)理由:发动事 变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抗日主张深得人心;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 涨;张、杨多次劝谏遭斥,被逼事变;处量张、杨违背民意;不愿内战再起。(2分。每点1 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3)影响:扭转时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团结抗日新局 面到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2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汉卿”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指的是张学良;而“迫以兵谏、1936年12月”这些关键词又可以告诉我们,此事件指的就是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或双十二事变)。 第(2)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中的“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萁豆之煎?”这句话告诉我们,李济深对国民政府下讨伐令持反对(否定、不赞成、指责、抨击)的态度;由材料中的“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可以得出李济深的理由之一是: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原因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由材料中的“况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为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叛逆目之。”可以得出李济深的理由之二是:抗日主张深得人心;日本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抗日呼声高涨;张、杨多次劝谏遭斥,被逼事变;处量张、杨违背民意;不愿内战再起。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影响的准确理解与认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抗日时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团结抗日新局面到来,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考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西安事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臣”是谁?(2分)这是他给哪位皇帝提出的建议?(1分)

(2)用准确的词句概括这个建议,(1分)并简述其实施产生的影响。(2分)

 

查看答案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是        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        战役。

 

查看答案

在1955年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方针;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           ”的伟大构想。

 

查看答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      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       年。

 

查看答案

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明成祖把都城从           迁到北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