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历来都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观察以下图片回答问题。
(1)收集整理材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请仿照示例,根据提示再用另外一种方法,对以上图片进行分类:
【示例】按时间分类,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图一、图二、图三 改革开放后:图四
(1)【提示】按对农村生产力或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影响分类,可分为:
促进农村生产力或农村经济发展: 阻碍农村生产力农村经济发展:
(2)“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两次“分田”分别对应的是哪两幅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你认为这两次“分田”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第一次“分田”: 第二次“分田”:
两次“分田”最大的不同是:
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民主政治建设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1954年毛泽东
(1)材料中的“会议”及“新胜利和新发展”分别指的是什么?
问题二 经济建设
“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hāo)矢(注: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成了建设的象征,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成了中国大工业的嚆矢,哪些错误导致再次看到如此的奇迹还要再等上20年?
问题三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3)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为圆“社会主义制度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措施?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成曾讲到,“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认识得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了经济特区
C.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D.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南海吹来改革风,九天降下开放雨”,这是一幅广为流传的对联,它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A.文革结束 B.我国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
C.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有“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指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一次会议确立一个坐标”,中共十三大确立的坐标是
A.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