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讲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材料二:周恩来在   A    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   B    ”。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哪一重大原则?(2ˊ)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了什么影响?(2ˊ)

(2)材料二的A指的是什么会议?(2ˊ)B指的是周恩来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3ˊ)这个方针的提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ˊ)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2分) 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 (2)万隆会议;(2分)求同存异;(2分)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阅读题,考查学生阅读能力。从材料看,通过两则材料三个设问考查了我国外交方面的相关知识点。 (1)此问通过材料一考查了我国建国后外交上的重大原则及其影响。共两问。第一问问我国的外交原则,一问这一原则的影响。从材料一所给的时间看是1954年,人物有中国的周恩来、印度的尼赫鲁,谈话内容是和平共处。可知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和平共处原则。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题意由此回答即可。 (2)此问通过材料二的阅读,考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的相关知识点。此题设有两问,一问参加的会议,一问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通过阅读材料二,周恩来在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A指的是1954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B指的是周恩来在这个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3)此问考查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个方针发挥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打击了帝国主义分裂会议的阴谋,解决了亚非各国间的矛盾,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提高了中国的威望。据题意答出即可。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具体表现为(  )

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得到加强

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③再就业工作普遍得到加强

④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迈出了步伐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体表现为(  )

①“铁饭碗”逐渐被打破

②就业渠道拓宽,人们可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③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④这种制度不要求人们学习,不需提高就业能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党为繁荣文学艺术而提出了(  )

A.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B.向科学进军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查看答案

我国的义务教育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A.初等(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

B.初等(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

C.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

D.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

 

查看答案

下列哪一项成果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变成了现实(  )

A.计算机网络     B.电视   

C.报纸           D.书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