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一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两幅历史图片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南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共同开发,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南方战乱少,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2)江南河 有利于南北方经济的交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唐朝 (4)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江南地区在秦汉时期被视为蛮夷之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远离当时北方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发展较慢。但在秦汉之后,中国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北方战乱不断,再加上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袭扰中原,使得当时北方中心处于动荡的局势当中,北方人民大举南迁,出现山东、苏北、江淮等地人民移民至苏南、皖南、浙江。河南、河北等地人移民至湖北、湖南等地。陕西人民至巴蜀。这次大移民为南方带去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科技、农业、手工业技术,以及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为日后江南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今后的中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南移埋下了伏笔。 (2)本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内容。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3)本小题考查的是识图能力。材料三的图二的原图在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P13页。图上的工具是曲辕犁。铁犁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汉,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提到长曲辕犁和“蔚犁”,但因记载不详,只能推测为短辕犁;唐代初期进一步出现了长曲辕犁。转动灵活的“蔚犁”的问世和长曲辕犁的出现为短曲辕犁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适宜了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 。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的耕犁。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 (4)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的经济中心。而南方经济后来居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 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大力兴办漕运,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开元盛世;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灿烂辉煌的文明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轻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图一                                图二

材料四: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与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请回答:

(1)材料一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中的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公主”是指谁?

(3)写出材料三图一、图二中少数民族政权A、B的名称和建立者。

A 名称:                ;建立者:                

B名称:                 ;建立者:               

(4)北宋与A政权之间的盟约名称是什么? 南宋抵抗B政权最著名的将领是谁?

(5)从材料四可以看出两宋政府与少数民政权的关系特点是什么?

 

查看答案

自秦朝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在巩固政权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二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即指科举制),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言。

——《元史·地理志》

材料四  

朝   代

设立组织机构

    

明朝(明太祖)

A

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

清朝(雍正帝)

B

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皇帝集权发展到顶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上”是指哪位历史人物?为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哪一政治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为同样的目的,在地方上推行了什么政策?

(2)材料二中科举制的正式产生与历史上哪一位皇帝有关?唐玄宗采取何种措施来完善科举制的?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元朝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4)材料四表格中A、B处组织机构分别是什么?

(5)综上所述,自秦朝以来建立、发展的这一政治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有何积极作用?

(5)

查看答案

明朝中期,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民族英雄是           ;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查看答案

女性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励精图治,使唐朝的国力不断增强: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风格清新,感情真挚,在宋朝词坛中独树一帜。

 

查看答案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林立,形成了北宋与辽、         并立,南宋与          对峙的局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