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 材料二 : 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史记》

材料二 :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按军功大小授与爵位,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县制,由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四: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

秦军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

请回答:

(1)材料一是谁说的?(1分)体现了他怎样的主张?(2分)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的内容与材料三中的哪一项改革措施相对应?(2分)

(3)材料三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和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分别是哪一条?(4分)

(4)根据材料三,如果你是当时秦国的一个平民,想变为贵族,你会怎么做?(或者你应该怎么做?)(2分)

(5)材料四反映的内容与商鞅变法的哪一项作用(影响)相对应?(2分)

 

(1)商鞅(1分);变法(2分)。 (2)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2分) (3)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分);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2分)。 (4)我会努力带兵打仗,在战场上立下军功(2分)。 (5)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说的,其意思是治理国家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利于国家发展,就不必效法古人。这体现了商鞅变法的主张,或者说改革的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二的图片中标有“奖励耕织”的字样,这与商鞅变法的内容当中“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这一措施想对应,“耕”指的是生产粮食,“织”指的是生产布帛,“奖励耕织”就是指奖励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人。 (3)本题主要考查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三的内容当中,最有利于秦国新兴地主阶级确立封建制度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因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最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是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因为建立县制防止了诸侯割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本题主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平民想变为贵族,必须参军,在战场上努力带兵打仗,上立下军功,因为商鞅变法的内容一条规定,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5)本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能力。材料四的表格数据反映了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109年,秦军对外交战胜多败少,说明了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加强,因此,才会在与东方六国的交战中胜多败少。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从材料一文字叙述和材料二的图片中,你看出人类居住条件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2)材料二中图一和图二分别是我国境内哪一条大河流域哪一个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8分)

(3)是什么因素造成材料中两所房屋结构的不同(2分)

 

查看答案

在一次历史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单项选择题:

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早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小明B。请问:小明的解答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于春秋时期。

 

查看答案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春父子主持修筑的。

 

查看答案

公元前1046年,文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