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回答

(1)三则材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材料三的政策的特点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归纳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1)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体现的政策特点和所学知识可以判定: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为新经济政策。(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3)根据材料得出的认识是:经济政策调整一定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 考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属中档题。理解记忆苏俄经济政策调整的内容和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那场战争中,苏联军民的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气慨,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众志成城的力量战胜了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胡锦涛讲话

(1)材料中“那场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2分)性质是什么?(2分)

(2)材料中胡锦涛认为中国和苏联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请你分别写出中国、苏联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各一场重大战役。(4分)

(3)“那场战争”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4分)

(4)时光飞逝,那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让全世界至今都不能遗忘。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你最想说的一句话。(2分)

(5)请分别写出一战后和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各一个。(4分)

 

查看答案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近代化开始、发展的历史。近代化的核心内容表现为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发生于18世纪中期和19世纪70年代的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而资产阶级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文献,不仅开启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而且加速了近代化的步伐。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的发明是什么?(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主要标志是什么?(2

(2)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请你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现代生活仍有影响的一项发明成果,并说明其影响。(2分)

(3)有人说“环境污染”也是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礼物”,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2分)

(4)我们华容县委县政府为振兴经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出了“以工兴县”的发展战略。请你为家乡的工业化建设提几条合理化建议(至少2条)。(2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1919年,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然而,英、美、法、日等国操纵的巴黎和会竟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侵略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中国的爱国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1)材料中的中国爱国运动指的是什么?概述其性质和意义?(6分)

(2)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2分)

 

查看答案

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主要表现在(    

①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抑制了日本势力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③美国海军力量同英国并驾齐驱 

④获得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大量殖民地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性质的规定是(    

A.重划德国的疆界      B.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C.限制德国的军备      D.占领德国的部分领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