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材料二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摘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魏主”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是谁?(1分)

(2)材料一反映是“魏主”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往何处?(1分)

(3)材料二反映的是“魏主”改革的哪项内容?(1分)你还知道他有哪些改革措施吗?(5分)

(4)“魏主”的改革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分)

 

(1)孝文帝(1分) (2)洛阳(1分) (3) 改汉姓(1分)说汉语、穿汉服、与汉族人通婚、采用汉制、学习汉族的礼法(每点1分) (4)促进了民族融合(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小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北方民族,五胡乱华以后,终由鲜卑族的拓跋氏统一华北,建立北魏。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冯太后孝文帝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统称为孝文帝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 (2)本小题考查的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北魏建立以后,定都平城。那里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百姓的需要。位置又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即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因此,孝文帝排除各种困难,最终把都城到洛阳,从而方便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汉族封建文化,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促进了洛阳的繁荣与发展。 (3)本小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魏皇族原本姓拓跋氏,带有很明显的少数民族的特征,为此,孝文帝进行姓氏变革,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姓,如拓跋姓改成元姓等。除了这项内容外,其他的改革措施还包括: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4)本小题考查的是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迁都洛阳以后,更是使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北方民族大融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开始于(     

A.三国时期       B.西晋末年     C.东晋南朝        D.南北朝

 

查看答案

俗语“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民间的盛行。请问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A.秦朝时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查看答案

发明是一种创造,改进则是一种完善。有关蔡伦与造纸术的关系,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西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B.东汉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C.西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 东汉宦官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查看答案

成语是我国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下列成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草木皆兵     ②四面楚歌    ③三顾茅庐   ④退避三舍

A.②④③①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④②③①

 

查看答案

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播送着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从东往西依次是(     

①河西走廊         ②长安        ③西亚     ④欧洲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