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新时代(12分)
材料一 “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材料二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过多的干预着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为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材料三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绩,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1分)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1分)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有企业的“松绑”是怎样进行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哪些?(请试举1例)(2分)
(12分)《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1分)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1分)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试举两例)(2分)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2分)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2分)
下列体现改革开放后我党关注民生的做法有( )
①建立养老保险制度②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③保障城镇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④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边是一张粮食供应票,下列关于此供应票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A.它是计划经济的重要反映
B.说明当时的物价水平低
C.可作为研究经济史的证据
D.表明当时的食品供应紧张
“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医保制度的建立 D.就业制度的变化
下图是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万隆会议上赢得了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