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3分)

(2) 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4分)

(3)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5分)

(4)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3分)

 

(1)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3分) (2)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指的是昭君出塞。(4分) (3)持赞同态度。(1分)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4分) (4)两段材料都表达了希望边镇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3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昭君出塞作用的准确识记。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平息了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使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汉朝与匈奴友好相处,加强了汉朝和匈奴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朝和匈奴关系的认识。依据学过的知识已知,汉武帝时,多次和匈奴之间发生战争,长城万里遍烽烟,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无力抵御汉朝的进攻。昭君善弹琵琶,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得到发展,汉朝与匈奴友好相处,所以说:“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第(3)问,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评价昭君出塞的能力。翦伯赞认为昭君出塞的作用胜过汉武帝的战争,可见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赞同态度。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第(4)问,这是一道半开放性的历史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汉朝与匈奴友好相处。材料二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赞同态度。无论是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表达了人民希望边镇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材料一中“卫鞅”指谁?“孝公”指哪国国君?这一理论属哪家学派?(3分)

(2)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是什么?(6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何联系?材料二中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是什么意思?起止时间?有何意义?(6分)

 

查看答案

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我国民族关系主流的是(    

A.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蒙古草原

B.汉武帝时,对匈奴用兵,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C.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D.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

 

查看答案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从本质上体现了(    

A.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加强思想控制                      D.注重儒家学说

 

查看答案

下面发生在两汉时期的几个历史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得河套地区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查看答案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