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

阅读下列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至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1)以上材料中提到的“卫鞅”是谁?他是在谁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改革?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商君在秦国变法的主要措施?

(3)商君被秦国守旧贵族车裂而死,是否说明改革失败?你是怎么看待商鞅之死?

 

(1)卫鞅指商鞅;秦孝公 (2)主要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②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3)没有。商鞅虽死,但是秦法已经深入人心,深深影响秦国,是秦国壮大,最终统一六国的根基。 看法:我们从商鞅身上看到改革家大胆的变革精神和无畏奉献精神。(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问答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的能力。试题分设三个小问进行考查。 (1)此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材料出自《史记•商君列传》,从材料中商鞅的话语中“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至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可知,战国世道变化,商鞅主张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卫鞅”指的是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变法。 (2)此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进行变法。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商鞅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可知,商鞅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可知,商鞅重农抑商,凡从事工商活动及因怠惰而贫穷的,全家一并没为官奴婢,“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商鞅推行县制。 (3)此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内容。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虽死,但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商鞅变法因为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最终商鞅被车裂而死,商鞅的死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统治者的昏庸,但从商鞅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家大胆的变革精神和无畏奉献精神。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大变革的时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请你仔细分辨两幅图片,哪一幅是春秋形势图,哪一幅是战国形势图?

(2)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指出两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四个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相关的成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材料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1)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2)西周在实行这种制度时,哪些人可能被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周天子有哪些义务?

(3)实施这一制度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这一年属于公元前   

A.4世纪70年代                    B.4世纪80年代 

C.5世纪70年代                    D.5世纪80年代

 

查看答案

陕西西安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很多朝代定都于此,有十三朝古都的美誉,第一个定都西安的朝代是   

A.夏       B.商       C.西周        D.齐国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