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来材料二 某中学初一(8)班新学期刚刚开学,班中屡次出现乱扔纸屑、破坏公物的现象。为此班委召开紧急会议,但大家意见不统一而争论了起来:

劳动委员:“一定要严厉惩罚,罚值日,实在不行,一次罚5元”

班长:“还是说服教育吧,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相信他们会改的”。

生活委员:“随他们去吧,扔几张废纸而已,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材料二中劳动委员、班长和生活委员的话分别蕴涵了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观点?请分别指出

(3)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形成的一次蓬蓬勃勃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孔子;仁 (2)劳动委员:法家 班长:儒家 生活委员:道家 (3)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为材料型简答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此题共设2个材料分设3问来进行考查。 (1)此题考查孔子的相关知识点。分学习材料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当仁不让于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是孔子教育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如何做人。孔子是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人,他提出了仁的学说,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分析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校学知识,劳动委员主张严厉惩罚,符合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班长主张说服教育,不进行惩罚,符合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观点;生活委员说无所谓的事,根本不用管,符合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所以,劳动委员是法家、班长是儒家、生活委员是道家。 (3)此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点。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以来,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的局面。其根源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大量土地被开垦,一些奴隶主将土地占为己有并出租,成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这些租地的人成为农民(农民阶级)。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国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上·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孝公用…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至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该言论反映了哪家学派的主张?

(2)材料二中“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说明此次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请你说出此次变法中哪一内容直接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变法中哪一内容对后世影响深远呢?

(3)根据材料三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比喻武装起义,秦末为反抗秦的暴政,首创农民起义之风,鼓舞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  (   )

A.项羽和刘邦                   B.陈胜和吴广

C.韩信和张良                   D.刘秀和朱元璋

 

查看答案

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后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这主要得益于商鞅变法规定的   (       )

A、奖励耕作                             B、推行县制

C、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D、奖励军功

 

查看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不断变革,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确立。那么,最能代表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A.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水利事业的发展

C.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耕作技术的提高

 

查看答案

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事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富含许多古人的智慧结晶,也可视为先民生活的历史写照。下列成语中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①破釜沉舟  ②纸上谈兵  ③风声鹤唳   ④退避三舍

A.①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