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材料三: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2015年俄中两国将以双边的形式,举行一系列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联合活动,我们还将继续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分子的企图。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战争的惨痛历史重演。

——上述材料摘编自《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中的“1894年”在中日之间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王毅部长强调“2014不是1894,”的寓意是什么?

(2)从材料二概括出,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德国有哪些做法值得日本学习?

(3)材料三中的“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哪一城市中被屠杀的30余万中国同胞?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中俄两国总理的谈话共同传递了什么主题?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当今国与国之间应如何相处?

 

(1)甲午中日战争(2分)中国战败(2分)今天的中国不是1894年甲午战争时期腐败无能、积贫积弱的清政府。2014年的中国政府政治清明,综合国力强大,不会再出现任人宰割的现象。(2分) (2)在不同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一点即可、2分) (3)南京(2分)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发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2分) (4)和平(2分) (5)着眼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切实加强合作与交流,友好交往,合作共赢。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符合题意,一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问主要考查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材料一提供了关键信息“1894”,结合课本所学分析,1894年,日本为了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出兵占领朝鲜国都汉城,接着又发动了侵华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可以结合1894年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及2014年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去分析,说明“2014不是1894”寓意。 (2)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德国和日本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的理解。材料二提供了关键信息“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答案可以从材料中分析得到。在不同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 (3)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三提供了关键信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结合课本所学分析,“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南京大屠杀的30余万中国同胞而设立的,1937年12月,南京陷落,六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关于设立这两个纪念日的意义,只要学生结合史实和时事去分析,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牢记历史,铭记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缅怀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英烈和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发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等。 (4)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战争影响的认识。材料四提供了关键信息“将继续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分子的企图”、“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战争的惨痛历史重演”,从普京和李克强的话语中,我们理解到都是要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因此他们传递的主题是“和平”。 (5)本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四则材料提供了关键信息表明,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相处,应当着眼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切实加强合作与交流,友好交往,合作共赢。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等。 考点: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侵略与反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门户网站以“他们改变了中国”为主题制作了一期特辑,以下是部分节选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依据材料,写出A、B两处对应的人物。

(2)①、②、③涉及的事件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主题?结合该主题,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及相应代表人物。

(3)请分别写出④、⑤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4)结合上述人物,谈谈他们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否则划“×”。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从上海赴南京参加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成千上万的群众列队欢呼,共和万岁之声震动天地。鸦片战争以来受了太多失败和屈辱的中国人民相信,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将很快使古老的中国结束屈辱,光彩重生。然而,现实很快粉碎了人民的梦想。虽然国号一直保留下来了,但是这个国号之下的政治运行与“共和”二字相去太远。于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们发起了改造国民性的运动。

————摘自《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1)“群众列队欢呼”是在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                             (   )

(2)“共和万岁之声震动天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

(3)孙中山要采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政治制度”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   )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粉碎了当时人们的梦想。                            (   )

(5)为了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中国的知识精英发起了五四运动。              (   )

 

查看答案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2010年12月,“和谐号”新一代高速动车组试车,最高时速达486.1公里。中国再度刷新世界铁路运营速度纪录。回顾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是(   )

A. 南满铁路      B. 淞沪铁路      C. 宝成铁路      D. 京张铁路

 

查看答案

历史剧《北平无战事》曾在央视热播。该剧讲述了1948年中共地下党员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艰难抉择的故事。该剧最有可能以哪一事件为背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