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第四军某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在打赢了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之后,攻打武昌城,以“打倒反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而战死,虽死犹生”的牺牲精神,为国民革命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材料中的“某团”是指( )
A.朱德指战团 B.叶挺独立团
C.第九纵队独立团 D.国民党第19军
在反映西安事变的影视作品中,周恩来与蒋介石互称“蒋校长”和“周主任”,源于他们都曾共事于( )
A.北京大学 B.黄埔军校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上述标题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四一二政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把乡、邑、聚合并成县,县的长官称为县令,由国君任命······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伍、什内的各家互相纠察,一家犯法,其他人必须告发,如隐瞒不告,就以相同罪名处罚。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迁都洛阳导致游牧血统的统治阶级中汉族影响得到了发展,……自从在河南立足起就系统采纳的汉化措施进一步加速了发展。……鲜卑贵族和汉族望族之间的通婚受到了鼓励。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很多人认为这种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障碍。……为了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沙皇政府着手开始了一项改革计划。……社会改革为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铺平了道路,使俄罗斯社会在十九世纪最后十年发生转型。
材料四:横须贺,位于东京湾入口,日本近代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003年,这座依山傍水、清秀怡人的小城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被纪念的是一位美国将军。……人们很难想象, 150年前,正是这位将军用武力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使日本接受变革。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所涉及内容的直接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作出迁都决定的是谁?他所推行的汉化措施主要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这种制度”指的是什么?材料三中“社会改革”指的是俄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接受变革”的重大事件中哪一举措对社会的进步和持续发展影响最为深远?
(5)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事件的共同影响,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不同学派称为“诸子百家”。
——北师大版七上教材
材料二:歌颂世俗生活,主张享受现世,蔑视天堂和来世,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北师大版九上教材
材料三:“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语录》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战国时期百家中哪个学派最受当时统治者欢迎?
(2)材料二所表达的主张被称为什么?材料三表达了什么观念?
(3)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共同历史背景。
(4) 受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什么重大的革命运动?
(5)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共同的作用是什么?其中哪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性质相同?